降纤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6例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0-05-25 浏览次数:442次
作者:陈国光,关春红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广东湛江524023
【摘要】目的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降纤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TIA患者随机分为降纤酶治疗组(43例)和复方丹参—阿司匹林对照组(43例)。采用TCD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组48h内、2周内TIA发作被控制及转为脑梗死的例数为分别为32、10、1例;对照组则为分别为20、20、3例,以治疗组的疗效为优(P<0.01)。治疗组应用降纤酶后,血流速增快与血流速缓慢者组的平均流速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以治疗组更为明显(P<0.01或0.05);同时应用降纤酶治疗后,患者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凝聚率、纤维蛋白原含量都有明显的下降(P<0.01)。结论 应用降纤酶治疗TIA 起效快、效果好、安全性高;通过TCD技术可为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疗效提供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 降纤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经颅多普勒超声 血流动力学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生于中老年,具有发作突然、持续时间短且反复发作及恢复完全的特点。TIA一直被认为是脑梗死的超级预警信号,一旦出现即意味着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极高,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预防复发、降低脑梗死具有重要的意义。常规治疗TIA主要是以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扩血管药物及针对病因治疗为主。为了寻找更有效的治疗药物,笔者于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对我院收治的43例TIA患者采用降纤酶治疗,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其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
86例TIA患者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排除脑出血和脑梗死,无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房颤及近期出血史。随机分为两组,降纤酶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颈内动脉系:治疗组血流速度增快18例、血流速度减慢3例;对照组则分别为20、2例;椎底动脉系:治疗组血流速度增快17例、血流速度减慢5例;对照组则分别为17、4例。两组TIA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差别,具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TIA患者的临床特点(略)
两组比较均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大连高新生物制药公司生产的降纤酶第1天10 U,第3、5天各5 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滴,1 h内滴完,共用3次。治疗期间不用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抗凝及扩血管药。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16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同时口服阿司匹林0.1 g,每天1次;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者两组均给予相应的治疗。2周为1疗程,两组均住院2周,以观察疗效。
1.3 检查方法与观察项目
采用EMS9型TCD诊断仪,受检者在安静状态下,常规检测大脑前、中动脉(ACA、MCA)、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的平均流速(VM)等,同时观察频谱形态、血流方向及血黏度改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及t或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48h内、2周内TIA发作被控制及转为脑梗死的例数为分别为32、10、1例;对照组则为分别为20、20、 3例,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2.2 观察项目治疗前后的比较
经TCD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应用降纤酶后,血流速增快与血流速缓慢者组的平均流速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以治疗组更为明显(P<0.01或0.05);同时应用降纤酶治疗后,患者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凝聚率、纤维蛋白原含量都有明显的下降(P<0.01),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见表1、2。
频谱形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频谱形态圆纯,S2峰大于S1峰,用药前后两组均未见明显变化。血流方向的变化:用药前后两组均未见改变。
3 讨论
TIA不是良性疾病,它预示患者处于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和其他血管意外的高度危险中。TIA后第1个月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4%~8%,第1年为11.6%;5a内增至24%~29%,故应予积极干预,才能降低脑梗死发生率,尤其是频发性的TIA更应重视,应按神经科急症处理。
表2 两组血流速度用药前后的TCD变化(略)
用药前后比较,*P>0.05,余均P<0.01;两组用药后比较,P<0.01或0.05;两组用药前比较,P>0.05。
表3 降纤酶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比较(略)
治疗前后比较,均P<0.01。
在TIA发病机制中,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其次是动脉痉挛、微栓子栓塞、血流高凝状态、血流动力学改变等。降纤酶为白眉蝮蛇毒液中提取的精制溶栓物,具有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血黏度、抑制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等作用[34],因此对TIA每个发病因素均有改善作用。而近期研究认为[5]:降纤酶治疗TIA主要是通过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来实现,其机理可能是:(1)切下纤维蛋白原的纤维蛋白肽A而降解纤维蛋白原,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产物,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继而降低血液黏度;(2)消耗血栓形成所需要的底物,而起抗凝作用;(3)通过刺激内源性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或诱发血管壁释放内源性tPA,以及减少纤维蛋白原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激活而发生部分溶栓作用;(4)目前认为降纤酶可能有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向作用,影响脑缺血后的炎症发生过程,从而干预脑缺血的病理过程。不论怎样,降纤酶的这些药理作用均为有效治疗TIA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TCD能够无创伤穿透颅骨直接获取颅内动脉的血流信息,本组通过TCD技术检测降纤酶治疗TIA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为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疗效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据相关资料表明:TCD检测的血流速增高多见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血管痉挛、血管的微栓塞、血管弹性差等,当血流量一定时,血流速与管径大小成反比,血流增快则提示管腔狭窄、造成供应脑的血流降低;而血流速缓慢多见于颈椎椎间隙狭窄压迫相应的椎动脉引起,或是血黏度明显增设加起血流缓慢。本组收集的病例中以血流速增快为主,符合TIA发病机制的主要病因的表现[6]。本研究经TCD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应用降纤酶后,血流速增快与血流速缓慢者组的平均流速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以治疗组更为明显(P<0.01或0.05);同时应用降纤酶治疗后,患者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凝聚率、纤维蛋白原含量都有明显的下降(P<0.01),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由此可见,降纤酶针对TIA的多个危险因素有明显改善作用,是治疗TIA安全、有效的药物。另外,TCD作为一种研究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具有检出率高、操作简单、重复性强、可进行颅内血流动力学连续动态观察等优点,因而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各种脑血管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指导临床用药及评估药物疗效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马磊,封飞,赵玲,等. 巴曲酶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TCD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2(24):37513754.
[3]高晶,刘秀琴,郭玉璞,等.降纤酶制剂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新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1, 10(34):305307.
[4]沈顺姬, 陈嘉峰, 张淑琴, 等.降纤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2(17):368.
[5]黄永锋. 国产降纤酶和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J]. 陕西医学杂志, 2007, 11(36):15381539.
[6]吕娜, 高冬菊, 王继红. TCD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7例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6, 17(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