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142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5-20 浏览次数:468次
作者:王东智 作者单位:312300 浙江省上虞市人民医院
关键字;依达拉奉治疗142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常见病、多发病,好发生于中老年人,是脑卒中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主要疾病之一。治疗手段主要为溶栓和神经保护两种。自由基清除剂是近年来神经保护剂研究的热点,而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Edaravone , MCI2186)被证实是一种脑保护剂。作者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142例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2例,为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住院患者,其中男61例,女81例,年龄38~80岁,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椎-基动脉系统脑梗死或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中大面积梗死(≥4cm)39例,一般性梗死(<4cm)83例,腔隙性脑梗死16例,出血后脑梗死4例。首次或再次发病,再次发病者既往未遗留有任何神经功能缺损。已排除脑出血,且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全身严重并发症和严重精神疾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6分,<50分。
1.2 治疗方法
按就诊先后序数,单数作为治疗组,复数作为对照组,每组71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即甘露醇和/或速尿脱水、低分子右旋糖酐和或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集,以改善微循环,胞二磷胆碱保护脑细胞,参麦活血化瘀,并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加入适量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混匀后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2次/d,共14d。对照组:维生素C注射液1.5g加入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2次/d,共14d。14d后两组治疗方案相同。治疗后7d和14d复查头颅CT或MRI ,对脑水肿程度改变进行评价;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各行CSS及巴氏指数(BI)评定[1]。
1.3 疗效观察
(1)脑水肿程度:根据头颅CT或MRI表现,0级:无水肿病灶;1级:轻度阴影,脑沟消失;2级:中等度阴影,脑室受压;3级:高度阴影,中线结构移位。0~1级为轻度脑水肿,2级为中度脑水肿,3级为重度脑水肿[2]。(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CSS量表),0~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为中度缺损;31~45分为重度缺损。(3)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用巴氏指数:<25分为极严重残疾,>25分<50分为严重残疾,>50分<75分中度残疾,>75分<95分为轻度残疾,100分为正常。(4)安全性评估: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14天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凝血酶谱、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并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病死率
142例中观察至1个月131例(治疗组69例,对照组62例),治疗组死亡2例(1例死于心力衰竭,病后第4天,1例死于消化道出血,病后第13天),对照组死亡9例(6例死于脑水肿、脑疝,1例延髓梗死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2例合并肺部感染,死于呼吸衰竭)。
2.2 脑水肿改变程度比较
见表1。治疗7d后,治疗组中重度脑水肿(2~3级)的发生率由30%降至25%,对照组由35%上升至37%;14d后, 治疗组中重度脑水肿发生率降至13%,对照组降至31%。两组比较,χ2= 4.15,P<0.05。表1 治疗前和治疗后7、14d脑水肿变化情况(略)
2.3 CSS、BI改变
见表2。治疗后1个月,CSS评分两组比较,t=-2.88,P<0.01;B1指数评分,t=2.74,P<0.01。表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CSS和BI评分改变(略)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瘙痒2例,轻微恶心1例,ALT轻度升高1例(65 U/ L),均自行消失;发生心力衰竭和室颤1例,有严重冠心病史;消化道出血和DIC 1例,随后检查发现消化道肿瘤。其余病例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肝、肾功能、血小板和凝血酶谱正常。
3 讨论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自由基在缺血后的脑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缺血期,花生四烯酸在脑组织包括脑微血管中的代谢加速,导致了自由基生成的增加,自由基通过对膜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而导致细胞膜的损伤,引起缺血性脑损伤,表现为神经元死亡和脑水肿; 同时,在脑缺血动物模型以及脑卒中患者的大脑缺血灶周围,存在保持部分能量代谢的低血流灌注区域,即缺血半暗带,神经保护药物可以到达该区域并阻止脑梗死进展[3]。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体外实验证实可以抑制脂质过氧化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4]。它分子量小,具有亲脂基团,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高达60%,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和次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刺激前列环素的生成,减少炎性介质白三烯的产生,降低羟自由基的浓度,从而起到减少缺血半暗带发展成脑梗死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还能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发挥有益的抗缺血作用[5]。本观察结果表明,在应用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参麦等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疗效明显,而且越早应用依达拉奉疗效越明显,与文献一致[6]。依达拉奉并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出血时间,不影响肝肾功能,临床上应用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2 张雪林,黄其流,陈燕萍.脑出血的CT改变与预后.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89,6(1):15~16.
3 冯亦璞.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及药物治疗现状.药学学报,1999,34(1):72.
4 魏岗之.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元保护治疗研究现状.中华内科杂志,1999,38(10):708.
5 狄晴,葛剑青.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184.
6 Edaravone Acute Infarction Study Group. Effect of a novel free radical scavenger, rdarvone(MCL-186), on acutebrain infarction,randomized,lacebo-controlled,double-blind study atmulticenters. Cerbrovascular Diseaaes,2003,15:22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