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不同术式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脑积水

发表时间:2010-07-15  浏览次数:469次

  作者:代岩 作者单位:锦州市中心医院 ,辽宁 锦州121000

  【关键词】 小脑扁桃体下疝

  〔作者简介〕代岩 (1972-),男,辽宁省锦州市人,主治医师,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神经外科学。辽宁医学院学报J Liaoning Med University2007 Feb.,28(1)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8例中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48.5岁(16岁~64岁),病程5个月至18年,平均9.6年。

  1.2 临床表现 头痛27例(以头痛为主要症状18例),双上肢麻木18例,走路不稳伴肌力减退8例,大小便障碍3例,头部外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

  1.3 影像学检查

  全部病人均行头颈部MRI和颅颈部X线片检查,其中颅颈交界部X线平片:显示颅底陷入合并寰枕融合4例,颅底测量结果显示齿状突超出腭-枕线和超过基底线7mm;头颈部MRI:小脑扁桃体向下疝入枕骨大孔,幕上中度脑积水。伴颈髓脊髓空洞20例。

  1.4 手术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两组。A组18例:ACM在先,脑积水在后。术式采取后颅窝减压及枕大池成形术,切除疝出的小脑扁桃体,探查第四脑室正中孔并分离粘连,争取打通脑脊液循环通路。B组10例:脑积水在先,ACM在后。手术方法是首先应施行脑脊液分流手术,使颅内压降低。如延髓受压症状仍不能缓解者,再考虑行后颅窝减压及枕大池成形术。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A组:术后15例症状明显好转,3例症状无缓解,再次行脑脊液分流术。术后8例症状明显好转,2例再次行枕大池成形术。

  2.2 随访结果

  本组28例病人中的22例得到随访,包括A组14例,B组8例。平均随访时间35个月。22例病人愈后均良好,无复发;12例复查头颈部MRI显示脊髓空洞明显减轻。

  3 讨论

  在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患者中,合并脑积水者并不少见[1]。但按其发病机制,应区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小脑扁桃体下疝在先,脑积水在后。即由于小脑扁桃体下疝的原因引起了脑积水。患者的原发病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由于疝出的小脑扁桃体压迫延髓并发生粘连,使小脑延髓池闭塞,导致了正常脑脊液循环受阻,引起了梗阻性脑积水。在这种情况下,小脑扁桃体下疝为“原因”,脑积水为“结果”。第二种情况:脑积水在先,小脑扁桃体下疝在后。患者的原发病为脑积水,由于长期的脑积水所致的慢性颅内压增高,使后颅窝的小脑扁桃体组织经枕骨大孔疝入颈椎管上段,形成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这样,脑积水又成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ACM)的原因。

  在临床上,对于一些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合并脑积水的病人,有时难以区分究竟是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以下几点对于正确判断病因有很大帮助。(1)先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后引起脑积水。病史中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晚,往往是出现了延髓受压症状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临床表现中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症状不明显,而由ACM所致的症状(如延髓受压和后组颅神经症状)很突出。患者常伴有后颅窝的狭小。近年来很多学者认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后颅窝容积狭小是引起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 一个重要原因。除ACM外,患者常合并有其他的颅颈交界处畸形:如扁平颅底,颅底陷入,寰枕融合等。(2)先有脑积水,后引起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询问病史中常能发现有引起脑积水的因素:如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外伤或脑寄生虫病史等。患者有较长时间的颅内压增高症状,临床表现中高颅压症状和体征(如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出现早且突出,而由于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原因所致症状较轻。患者一般没有后颅窝的发育异常,测量后颅窝容积或幕上/幕下容积比值正常。一般不合并其他的颅颈交界处畸形。

  两种不同因果关系引起的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合并脑积水,在外科处理上应采取不同的术式。对于第一种情况,即由于ACM继发引起的脑积水患者,治疗的重点在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治疗的原则是后颅窝减压,切除疝出的小脑扁桃体,探查第四脑室正中孔并分离粘连,争取打通脑脊液循环通路。这样,继发引起的脑积水也会随之缓解。如果小脑扁桃体疝出的时间长,粘连重,后颅窝减压粘连分离术后仍不能使脑脊液的正常循环恢复,可再考虑行重建脑脊液循环通路的分流手术。对于第二种情况,由于脑积水是引起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根本原因,盲目地采取后颅窝减压和疝下小脑扁桃体切除手术,并不能解决脑积水的问题。正确的方法是应首先施行脑脊液分流手术,使颅内压降低[2]。这样,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缓解。对于已施行分流手术经观察一段时间(一般3个月)后,延髓受压症状仍不能缓解者,再考虑行后颅窝扩大术。

  【参考文献】

  [1]周良辅. 现代神经外科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940-950.

  [2]Henry H,Schmidek. Schmidek & Sweet Opertive Neurosurgical Techniques, 4th edition Singapore[J]. Elsevier Science Pte Ltd, 2000, 568-57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