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附204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0-04-21  浏览次数:547次

  作者:赖素勇 郑佳坤 林小聪 蔡 玮 谢树波 作者单位:潮州市中心医院颅脑外科, 广东 潮州 521000

  【关键词】 脑外伤 硬膜下积液 治疗学 引流术 吻合术 外科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1999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TSE) 204例,其中男173例,女31例;年龄3个月~89岁,平均43岁。外伤距发现积液时间:<3 d 73例,3 d~3周110例,>3周21例。均表现为类颅内压增高症状。积液均位于幕上,其中单侧128例,双侧76例;以额、颞部多见,额顶区及颞顶区次之。积液量20~260 ml,其中<60 ml 89例,60~100 ml 86例,>100 ml 29例。

  1.2 影像学检查 均行CT检查,单侧者呈半月形或弧形低密度影,双侧者呈不对称弧形低密度区或“倒山峰”状低密度改变。159例表现为微高于脑室密度的低密度影,CT值为7~28 hu。30例伴轻、中度脑萎缩,74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52例行腰穿测压,压力偏高46例,正常6例 (均为合并中度脑萎缩病人)。

  1.3 治疗方法 在受伤急性期均接受脱水、对症治疗,行CT动态观察,一旦病人出现TSE积液特征,立即停用脱水剂,改用加强神经营养及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微循环的药物。当症状加重,CT示积液量增多时行手术治疗。本组行钻孔外引流50例,积液-腹腔分流术9例,囟门多次穿刺抽液2例,术后配合神经营养、扩容、扩张血管及改善脑微循环等药物治疗。钻孔引流者在引流液变清,放置后无明显沉淀物,夹管1 d症状无加重时拔除引流管。

  2 结 果

  本组143例经保守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复查CT示积液于3周~4个月内完全消失128例,明显减少15例。61例症状加重,其中11例>40岁的病人自发性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 (CSDH);均经手术治疗痊愈。

  3 讨 论

  3.1 发病机制 TSE形成机制:①外伤引起蛛网膜撕裂及裂口的活瓣作用。②蛋白含量增高的高渗透作用。③慢性硬膜下血肿演变,颅内压平衡失调,脱水剂使用不当,脑细胞受损 (脑萎缩、伤后合并休克、缺氧等)。

  3.2 治疗 TSE在动态CT复查及密切临床观察下,采用脱水剂、神经营养及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微循环等药物,配合高压氧治疗,多数病人能治愈。我们认为TSE手术指征如下:①动态CT示积液进行性增多,提示蛛网膜裂口瓣膜作用持续存在。②CT值由低转高,提示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或积液蛋白含量较高。③意识障碍加深。④出现高颅压表现。⑤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包括肢体抽搐,肢体乏力及严重精神症状等。

  3.3 术式选择 本组行积液-腹腔分流术9例,钻孔外引流50例,囟门多次穿刺抽液2例。我们认为,术式选择应注意以下事项:① CT值由低转高者,参照CSDH行钻孔外引流术。②CT值偏低而积液进行性增多,或出现明显脑萎缩征象者,需行积液-腹腔分流手术治疗。③老年、双侧硬膜下积液者,选择积液多、密度高的一侧行钻孔外引流。本组行积液-腹腔分流术9例,其中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出现脑萎缩征象,早期我们先行钻颅置管外引流术,均不能达到治疗目的,最终需行积液-腹腔分流术;后期我们对重型颅脑损伤并出现脑萎缩征象的病人均直接行积液-腹腔分流术。

  3.4 TSE演变成CSDH的处理原则 本组11例演变成CSDH,推测可能为形成渗透压梯度,或长时间刺激硬膜形成新生膜,并反复出血所致[1]。对转化成CSDH后症状明显加重者,因CSDH难以吸收,主张早期手术治疗,其处理原则与普通CSDH相同,钻颅冲洗是有效的方法。治疗时应特别强调术中彻底冲洗,尽可能清除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降低血栓调节素的高表达,纠正局部凝血障碍,促使再出血停止。对症状不明显者,特别是CSDH呈低密度或等密度、体积较小,脑室扩大者,可结合活血祛瘀的中药治疗,继续行保守治疗。本组4例转化为CSDH后短期内症状加重,再次行钻颅置管外引流术,出现TSH与CSDH反复转归,随访1年才吸收,且均在CSDH阶段吸收干净。

  【参考文献】

  [1] 李志立, 何永生, 黄光富, 等.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七例 [J]. 中华创伤杂志, 2001; 17(5): 30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