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外伤性颅后窝血肿35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4-16  浏览次数:459次

  作者:胡伟鑫,陈龙钦,陈建才,叶金练,沈清芳 作者单位:安溪县医院神经外科,福建 安溪362400

  【摘要】 探讨外伤性颅后窝血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认为外伤性颅后窝血肿应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 颅脑损伤;血肿;治疗

  外伤性颅后窝血肿在颅脑外伤中较为少见,此类血肿常缺乏特有的临床征象,除进行性颅内压增高之外,多无明显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有一定的隐蔽性,如不能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死亡率较高。我科自1998年3月以来共收治35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35例,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14个月~61岁,平均21.3岁,<14岁22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4例,坠落伤10例,跌伤8例,打击伤3例。伤后原发性昏迷19例,具有中间意识清醒期11例,伤后无原发性昏迷,但逐渐出现意识障碍,且进行性加重13例。入院时意识呈朦胧状态5例,浅昏迷15例,深昏迷8例,余7例意识清楚。35例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颅后窝硬膜外血肿19例(其中骑跨性硬膜外血肿5例),小脑挫伤、脑内血肿7例,硬膜外血肿合并小脑挫裂伤、脑内血肿5例,合并幕上血肿8例。4例入院时头颅CT检查正常,于入院后6~24小时复查头颅CT发现迟发性硬膜外血肿,血肿量5~30ml。合并枕骨骨折23例,幕上脑室系统扩张8例。

  2治疗与结果

  23例行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术,11例非手术治疗(包括降颅压、抗感染、应用脑细胞赋活剂、预防并发症等),1例在术前准备过程中因枕骨大孔疝死亡。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手术治疗组死亡6例,重残2例,轻残5例,良好10例;保守治疗组重残1例,轻残3例,良好7例。手术治疗组死亡原因:枕骨大孔脑疝2例,肺部感染2例,颅内感染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

  讨论

  颅后窝容量小,为脑脊液循环通道所在,又有延髓生命中枢位于其中。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颅脑外伤后一旦血肿发生,极易发生枕骨大孔疝,死亡率为15.6%~24.3%[1]。随着CT的广泛应用,使颅后窝血肿能得以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减少了致残率和死亡率。

  颅后窝血肿大多是由于枕部受伤引起的,绝大数是减速性损伤,常合并枕骨骨折。颅后窝血肿多见于儿童,且以硬膜外血肿居多,本组儿童占62.9%,其主要原因是儿童硬膜及静脉窦较牢固地附着于颅骨内板,枕部受暴力时易造成静脉窦、硬膜血管血损伤或颅骨骨折板障出血而引起硬膜外血肿。小脑内血肿主要是由于小脑挫伤皮质血管破裂出血而引起。发生迟发性血肿的原因可能为:(1)受伤时小血管出血缓慢,在第一次CT检查未形成血肿;(2)经过脱水或幕上减压后,颅内压降低,由于压力填塞效应的减轻或消除使小血管损伤处引起的破裂出血。

  一般认为幕下血肿<12ml、骑跨性膜外血肿<20ml可保守治疗[2],但在保守治疗的同时应密切观察,如出现意识障碍加深或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躁动不安,应及时复查CT,必要时开颅手术。对幕下血肿>12ml、骑跨性硬膜外血肿>20ml或横窦沟硬膜外微小血肿,且引起横窦静脉回流受阻造成严重颅高压者均须立即行枕下减压清除血肿术。小脑挫伤、脑内血肿在清除血肿后颅内压仍高时,应清除咬除枕骨大孔后缘及环椎后弓。对幕上脑室系统中、重度扩张者应行侧脑室枕角穿刺脑室外引流术。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41-242.

  [2]惠国桢,兰青,鲍耀东,等.外伤性后颅窝血肿[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2,8(2):90-9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