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后脑梗死16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0-04-08 浏览次数:547次
作者:王秉尧 作者单位:138000 吉林松源,吉林油田总医院脑外科
【摘要】 目的 介绍外伤后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经验,并对其发病机制加以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外伤后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单纯非手术治疗5例,经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或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6例,腰穿放液治疗5例,其中10例治愈,未残留神经损害,3例轻残,2例中残,1例死亡。结论 及时诊断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我们应提高对脑梗死的认识,应行常规CT检查提高早期诊断率,有助于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 外伤后脑梗死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外伤后脑梗死临床上比较少见,我院自2001年9月~2006年12月共收治16例外伤后脑梗死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1~58岁,其中14岁以下10例(62.5%),9例为车祸伤,5例跌坠伤,2例打击伤。24 h内出现梗死症状者3例,1~5天8例,5天以上出现症状5例。
1.2 临床表现 伴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者9例,无意识障碍者7例,GCS评分:13~15分者4例,9~12分10例,8分以下者2例。脑疝形成1例,头痛呕吐者12例,偏瘫6例,单瘫3例,中枢性面瘫2例,失语4例,16例病人2 h~1周均行头CT检查和复查,单纯性脑梗死5例,合并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8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梗死部位:位于基底节区11例(68.75%),额叶2例,颞枕叶1例,多发梗死2例,CT值为10~20 HU,梗死范围6 mm×7 mm~40 mm×60 mm,9例行腰穿检查,其中7例为血性脑脊液。
1.3 治疗结果 单纯非手术治疗5例,经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或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6例,腰穿放液治疗5例,其中10例治愈,未残留神经损害,3例轻残,2例中残,1例死亡。
2 讨论
当每分钟100 g脑组织所流过的血液量(CBF)降至15 ml时,脑皮层诱发电位和脑电波完全消失,此时脑细胞仍存活,但功能消失,如增加CBF在此阈值以上,脑功能可以完全恢复,当CBF降至8~10 ml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泵功能衰竭,造成细胞内水肿而使结构发生破坏,细胞死亡,形成脑梗死[1]。脑挫裂伤、颅内血肿使颅内压增高及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同时脑血管受压拉长扭曲、痉挛收缩致脑组织缺血,引起脑梗死[2]。有学者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不是婴幼儿脑梗死的原因[3],由于儿童脑血管纤细,血管内膜发育不完善,轻微损伤,脑血管移位,扭曲拉长,痉挛并闭塞,因此外伤后脑梗死易发生于儿童。本组14岁以下10例,占62.5%。
脑外伤后即出现脑血管痉挛,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血管活性物质增多,血管代谢障碍,造成血管炎性损伤,引起血管痉挛,脑血流量减少,造成脑梗死。外伤时血管内膜损伤,形成壁内血肿或夹层动脉瘤,引起血管狭窄或血管损伤释放组织凝血活酶,使血浆内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导致脑梗死。梗死灶易发生于基底节区是由于基底节区的豆纹动脉,脉络膜前动脉走行长而迂曲,部分与大动脉呈直角分支,很少有吻合支,微栓子易于在此处发生梗死。本组位于基底节区占68.75%。
外伤后脑梗死诊断要点:(1)多发于儿童。(2)头部受伤较轻,亚急性发病,受伤至出现梗死症状间有明显时间间隔,症状多在3~5天较典型。(3)一般意识障碍较轻,瘫痪重于意识改变。(4)CT检查可以确诊,有条件者可行MRI检查更有利于明确诊断。
治疗:对于单纯梗死者,给予脱水、激素、钙离子拮抗剂及溶栓治疗。对于伴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甚至具有脑疝征象者,应及时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给予脱水、激素、钙离子拮抗剂、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辅以腰穿放出血性脑脊液以减少刺激。综上所述,及时诊断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我们应提高对脑梗死的认识,应行常规CT检查提高早期诊断率,有助于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第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68-669.
2 张剑宁,易声禹,吴声伶,等.刺激蓝斑对外伤性脑水肿发生发展的影响.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4,10(2):83-85.
3 王寿先,张振兴,魏本来,等.婴幼儿外伤后脑梗塞2例报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