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蝶位薄层冠状CT定位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的应用 (附70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0-03-12 浏览次数:559次
作者:田素臣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神经外科, 山东 荷泽 274300 【关键词】 垂体肿瘤 鼻蝶入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我科2003年~2008年在70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中采用鼻蝶位薄层冠状CT定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32例,女38例;年龄28~80岁,平均40岁。病程2个月~10年。视力、视野改变45例,闭经20例,泌乳18例,肢端肥大15例,满月脸3例,垂体功能低下3例,性功能减退50例。
1.2 影像学检查 垂体MRI增强扫描均显示肿瘤大小为5 mm × 5 mm × 3 mm~50 mm × 40 mm × 30 mm;其中微腺瘤5例,大腺瘤45例,巨大腺瘤20例。CT扫描方法:均按我科自行设计的经前鼻嵴至鞍底中心方向的冠状CT扫描,即鼻蝶位冠状CT。单层螺旋CT:病人俯卧位,头后仰,以前鼻嵴与鞍底中心连线为基线,自蝶骨平台至上斜坡为扫描范围,行2 mm薄层扫描,取骨窗位图像及脑组织窗位图像。16排螺旋CT:平卧位,层厚0.625 mm,同时快速扫描后行矢状位重建。扫描结束后,依需要打印鼻蝶位图像。
1.3 手术定位 根据鼻蝶位冠状CT提供的信息,如蝶窦气化、鞍底骨质、蝶窦中隔数目、方向、蝶窦开口、鼻中隔及黏膜等情况来指导手术。以鼻中隔厚薄的弯曲决定鼻孔入路侧别;蝶窦开口与颅前窝底的距离,决定蝶窦前壁向上咬除的程度;蝶窦中隔的数量及走向指导术中咬除方向,并利于鞍底中线定位;鞍底的厚薄及上下左右的宽度指导鞍底开放的难度及程度。
2 结果 术中依据鼻蝶位冠状CT,本组均定位顺利。术后3个月随访60例,复查MRI显示肿瘤全切除48例,大部分切除12例;50例有内分泌症状病人中,症状消失或改善46例;45例视力障碍病人中,视力改善44例。术后1年,浸润性腺瘤复发2例。
3 讨论 经鼻蝶手术入路的前端为鼻孔、前鼻嵴,后端为蝶鞍,本组取前鼻嵴至鞍底的中点为扫描基线进行薄层扫描,前至蝶骨平台,后至斜坡,包括整个鞍底,与手术入路一致。鼻蝶位薄层冠状CT具有以下优点:鼻蝶位冠状CT与手术入路一致,与术者视路相同,可提供鼻甲、鼻中隔、蝶窦开口、蝶窦发育、蝶窦中隔数目及走向、鞍底骨质、斜坡等情况 (图1)。16排螺旋CT检查可矢状位重建,直观显示蝶窦前壁情况,提供鞍结节、蝶窦开口、斜坡、鞍底的弧度、上下长度等结构 (图2);其连续的扫描图像使上述结构更清晰。 MRI影像可以提供矢、冠、轴位图像,对垂体瘤的大小质地及空间关系有很好的分辨,成为垂体瘤诊断与治疗的主要手段。但MRI对骨质分辨率差,而CT具有分辨骨质密度的优势。我们设计了经鼻蝶位冠状CT,扫描的范围与手术入路相同,有利初学者开展经鼻蝶手术,亦可给经验成熟者提供更多信息。单层螺旋CT检查时,病人俯卧位,头后仰,颈椎间盘突出者应注意慎用,且不能获得矢状位图像。16排螺旋CT成像效果优于单层螺旋CT,若条件许可,我们提倡使用16排螺旋CT行鼻蝶位薄层CT检查。 总之,鼻蝶位薄层冠状CT检查对鼻碟入路的相关骨性解剖有较直观的了解,有明显的手术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