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技巧
发表时间:2010-02-03 浏览次数:582次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技巧作者:周勤伟,崔勇,刘民,奚少东,华峰 作者单位:214011 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周勤伟,刘民,奚少东,华峰)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约占颅内血肿的10%,起病隐袭,病程较长症状多不典型,治疗CSDH的有效方法是钻孔引流术(BHID),我院自1998年至2006年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69例,总结如下并就手术技巧进行探讨。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56例,女性13例,年龄51~90岁,平均68.5岁,致伤原因摔伤21例,交通事故17例,碰伤22例,原因不明9例,病程25~120 d。 1.2 临床表现 有颅高压症状34例,精神症状21例,肌力减退6例,意识模糊5例,大小便失禁2例,癫疒间1例,入院时均经头颅CT确诊,血肿位于额颞顶52例,额颞部8例,额顶部6例,其中双侧血肿3例。 1.3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钻孔引流术。2 结果 术后引流量30~700 ml,一般引流3~5 d,术后症状体征改善59例,5~13 d复查CT,38例血肿消失,30例颅内少量积气、积液,术后1例症状无改善,复查CT示血肿无变化。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绝大多数有轻微头部外伤史,颅内少量出血,而导致硬膜下血肿扩大的原因,目前“血肿外膜不断出血的理论”为多数学者接受[1]。血肿包膜外层内微血管不断破裂出血和纤维蛋白过度溶解促进出血,血肿局部的纤溶亢进是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因此手术中最大限度清除血肿内的纤溶物质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恢复硬膜下腔的正常止血机制是预防血肿复发的主要手段。 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单孔和双孔钻孔引流效果无明显差异。高龄和复发并不成为手术禁忌症[2]。如果钻孔引流操作不慎,可能发生多种并发症如:脑组织损伤,张力性气颅,术后出现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癫疒间,感染等。手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钻孔时位置应选择血肿最厚部位,并使钻孔位置始终保持最高位。(2)骨孔前侧内板咬一斜坡,后侧外板咬一斜坡,使引流管尽可能的平行置入血肿腔,避免损伤大脑皮质。(3)术中切开硬膜放血肿液时,应缓慢减压,避免引流过快,造成其细小血管撕裂出血及对侧硬膜下血肿。(4)引流管宜采用软硬适中的硅胶管,咬骨钳咬除部分硅胶管侧壁形成侧孔为佳,侧孔不超过硅胶管直径的1/2,侧孔要光滑,孔径为3 mm,置管时侧孔不与脑组织表面接触,以防止脑组织嵌入侧孔,拔管时损伤脑组织。(5)冲洗时引流管置入血肿腔的最低位,反复冲洗,冲洗液以接近体温的温盐水为佳。(6)冲洗结束后,将骨孔置于最高位,注入生理盐水,置换气体,防止术后张力性气颅。(7)引流管的颅内段不宜超过血肿腔的半径,避免脑组织复位后压迫侧孔,导致引流不畅。(8)置管时动作应轻柔,可利用水流冲洗引导引流管头端,可避免蛛网膜损伤而引发硬膜下腔积液,硬膜下积液又可以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避免引流管插入脑组织,Kotwica等认为,术后癫疒间的原因为血肿包膜腔或引流管刺激皮层或脑挫裂伤所致[3]。(9)安放引流管时,引流管在头皮内的潜行距离3~4 cm,避免术后空气经头皮与引流管之间进入颅内。另戳孔引出,避免切口愈合不佳,脑脊液漏等。(10)对于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先做血肿量多的一侧,避免由于一侧脑组织移位形成的脑疝,甚至诱发对侧血肿的增大。术后患者采用头低脚高位(15 ~30 °),引流袋高度稍低于外耳孔水平,每天观察引流量,如>200 ml/d,应考虑存在脑脊液漏。此时可将引流袋抬高10~15 cm,以避免脑脊液大量流失而造成低颅压[8]。【参考文献】[1]惠国桢,韩莘莘,兰青,等.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理的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2,8:80.[2]MORI K, MAEDA M. Surg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in 500 consecutiv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surgical outcome, complications,and recurrence rate[J].Neurol Med Chir, 2001,41:371.[3]Kotwica I brzerinski. Acta Newrkchirlwien,1991,113:118.[4]周跃,颜艾.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防治体会[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