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术后复发的原因分析

发表时间:2009-11-02  浏览次数:602次

作者:崔世忠    作者单位:邢台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 河北 邢台 054000

【关键词】  面部单侧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术 复发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10例,女14例;年龄38~68岁,平均51.5岁。病史2~10年,平均4.5年。面肌痉挛位于右侧9例,左侧15例。均于第1次MVD治疗后症状消失,1.2~3.0年后同侧面肌痉挛复发,平均1.6年。

    1.2    手术方法    全麻,气管插管,病人健侧卧位。按原切口进入,将骨窗向颅底方向稍扩大约2.5 cm × 3.0 cm,缓慢释放脑脊液,显微镜下首先暴露Ⅸ、Ⅹ脑神经,剪开面神经根出脑干区 (REZ) 残余蛛网膜,用脑压板轻轻牵拉小脑,充分显露REZ。术中发现:3例责任血管为粗大弯曲的椎动脉,由于Teflon垫棉过小而导致血管复位;9例Teflon垫棉移位,原血管袢复位而黏连于面神经根部;2例蛛网膜增厚黏连而包绕面神经根REZ,形成新的压迫;10例发现Teflon垫棉呈一薄层,责任血管紧贴垫棉表面,再次构成REZ压迫。锐性游离责任血管,向颅底方向推移离开REZ,在责任血管与脑干间置入适量Teflon垫棉固定责任血管。对弯曲粗大的椎动脉以Teflon垫棉为中间介质,使用医用耳脑胶固定于颅壁硬脑膜或天幕硬膜。硬脑膜张力较高,不能严密缝合,采用医用耳脑胶加明胶海绵封闭。因局部肌肉较厚,且骨窗较小,因此未予处理。

    2    结    果

    2次术后痉挛症状完全消失22例,减轻2例。出现周围性面瘫1例,听力减退1例,分别于术后2周和3周恢复正常。出现脑脊液漏2例,再次严密缝合后痊愈。均随访1年以上,仅1例仍有轻度痉挛,其他病人症状消失。

    3    讨    论

    据文献报道,MVD治疗面肌痉挛术后症状复发主要有以下原因[1]:①垫入物脱落或移位;②垫入物位置不当,周围黏连后导致责任血管复位压迫;③垫入物过薄,责任血管搏动性冲击压迫仍可传导至面神经REZ;④新的责任血管构成压迫;⑤局部蛛网膜黏连,对面神经根形成包裹性压迫;⑥所垫明胶海绵或肌肉块被吸收。

    结合本组经验,我们认为MVD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正确摆放头位。②骨窗位置前界需达乙状窦,下界近颅底水平。③术中要随时保持显微镜光轴与入路一致,良好显露面神经REZ,避免损伤小脑。④锐性剪开术区蛛网膜前要注意局部血管的走行情况,避免蛛网膜广泛切开后责任血管移位而影响判断。⑤正确判断责任血管:位于面神经远端段桥池侧突内的游离血管,尤其是仅与面神经干接触或并行的血管并非责任血管;当REZ有多根血管时,责任血管常位于血管丛深面。⑥Teflon垫棉应放置在脑干与责任血管之间,置入的垫棉要适量,过多可能形成新的压迫,甚至压迫脑干引起并发症;过薄则责任血管的搏动性冲击仍可传导至面神经REZ。⑦局部生物胶用量要适中,严禁生物胶扩散进入蛛网膜下腔,同时严禁使用黏有生物胶的手术器械进行显微操作。⑧当责任血管为粗大、迂曲、硬化的椎动脉,或有多条短小穿动脉,及穿动脉恰位于面听神经之间时,减压较困难。本组对弯曲、粗大的椎动脉以Teflon垫棉为中间介质,使用医用耳脑胶固定于颅壁硬脑膜或天幕硬膜,疗效可靠。

    总之,首次MVD时选择合适的垫入物和恰当的垫入位置可有效防止复发;一旦复发,再次手术仍然有效。再次手术时局部解剖关系不清,增加了手术难度,术中容易损伤神经、血管,导致听力障碍、面瘫、小脑与脑干缺血症状等。

【参考文献】[1] 高乃康, 王光英, 李明洙, 等.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无效的原因分析 [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6, 11(6): 271-27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