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小儿髓内皮样囊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附12例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19  浏览次数:910次

作者:靳文,陈淑芸,刘赵鹤,龙江

作者单位:山西省儿童医院外科, 山西 太原 030013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髓内皮样囊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髓内皮样囊肿病儿的症状、体征、治疗方法及随访情况。 结果 均行显微手术切除髓内皮样囊肿,并经病理证实。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1年,MRI示髓内皮样囊肿均完全消失。 结论 髓内皮样囊肿常合并背部皮肤窦道,手术切除窦道及囊肿是改善临床症状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  皮样囊肿 脑膜炎 细菌性 脊髓肿瘤 皮肤窦道

  髓内皮样囊肿是小儿椎管内常见的良性病变,常合并背部皮肤窦道,易引起不同程度的下肢功能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或脑膜炎症状。我院自1999年6月~2005年8月,共诊治12例髓内皮样囊肿病儿,均经显微手术治疗,随访疗效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7例,女5例;年龄1个月~10岁,平均3.5岁。病变部位:颈段1例,胸腰段2例,腰骶段8例,骶段1例。合并背部皮肤窦道10例,双下肢活动障碍及疼痛5例,双下肢感觉减退4例,大小便失禁3例;以高热、呕吐、抽搐 (脑膜炎症状) 起病4例。

  1.2    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检查示椎管管腔增宽、椎弓根偏窄、椎弓根间距离加宽6例,合并椎体畸形 (椎体融合、分节不全) 3例。均行MRI检查,示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增强后囊壁无明显强化。

  1.3    治疗方法    本组8例病儿行Ⅰ期手术切除髓内皮样囊肿。有背部皮肤窦道者,手术可沿窦道外壁分离至椎板缺损处,切除缺损上下各一节段棘突椎板,暴露硬膜囊,多数病儿该部位硬膜囊明显膨胀,搏动弱。根据术前MRI检查判断肿瘤范围,再逐渐扩大切除椎板。从中线处切开硬脊膜,暴露髓内皮样囊肿,将硬膜切开至正常脊髓移行处,显微镜下沿后正中线切开脊髓背侧,即可见皮样囊肿为白色豆腐渣样物质,混杂毛发等,以刮匙和吸引器将其吸除干净,囊肿壁多与脊髓黏连紧密,在避免损伤脊髓的情况下,尽量将囊肿壁完全切除干净。髓内皮样囊肿切开处不予缝合,严密缝合关闭硬脊膜。另4例病儿以高热、呕吐、抽搐起病,先接受神经内科治疗,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好转出院,后又出现脑膜炎反复发作,体检发现背部皮肤窦道反复渗液,行MRI检查确诊为髓内皮样囊肿,积极抗感染后行手术治疗。

  2    结果          本组均全切除髓内皮样囊肿。病理检查证实均为皮样囊肿。术后随访1~6年。4例双下肢感觉减退病儿中,术后0.5年恢复正常2例,1年均恢复正常;5例双下肢活动障碍及疼痛病儿中,术后1年恢复正常2例,术后2年恢复正常2例,症状改善不明显1例;3例大小便失禁病儿中,术后2年症状略改善2例,术后4年能自主控制小便但大便仍费力,另1例症状改善不明显;4例合并脑膜炎病儿术后均未再出现脑膜炎症状。本组术后1年均复查MRI,示髓内皮样囊肿完全消失,无一例复发。   3    讨论          髓内皮样囊肿属先天性肿瘤,由胚胎发育期残存的胚层细胞发展而来,可包含表皮、脱屑及皮肤附件如汗腺、皮脂腺、毛囊等。60%的髓内皮样囊肿伴背部皮肤窦道[1];本组10例伴背部皮肤窦道。皮肤窦道在正中线走行,易继发感染,如进入硬膜内则易导致脑膜炎反复发生。本组4例病儿因发热、呕吐、抽搐先接受神经内科治疗,经腰椎穿刺检查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用抗生素治疗好转后出现症状反复,体检发现背部皮肤窦道,行MRI检查发现髓内皮样囊肿,经手术切除囊肿后未再发生脑膜炎。文献报道:若背部皮肤窦道病儿行MRI检查发现窦道向硬脊膜内延伸或有皮样囊肿,应早期行外科手术干预[2,3]。髓内皮样囊肿发生在不同节段,引起的临床症状不尽相同。根性疼痛多有发生,本组5例病儿有双下肢疼痛,随着囊肿逐渐增大,神经压迫症状逐渐出现,屈躯、下肢伸直可引起疼痛加重。由于多数皮样囊肿发生在腰骶节段,累及脊髓圆锥部位,导致出现双下肢活动障碍或感觉减退,部分病儿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          对颅内炎症反复发作,腰背部有皮肤窦道的病儿,应及时行MRI检查了解髓内有无皮样囊肿。对于病史较长,逐渐发生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症状,脊柱X-线平片示明显椎管腔压迫性损害征象的病儿,也应考虑本病。诊断除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脊髓MRI检查有重要价值。MRI检查是目前诊断髓内皮样囊肿的最佳手段,不仅能清楚显示囊肿的部位、范围,同时能了解脊髓形态、圆锥部位、皮肤窦道与囊肿的关系等。髓内皮样囊肿一般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需注意与髓内其他肿瘤的鉴别,我们曾收治1例脊髓髓内恶性神经纤维瘤,术前MRI表现与皮样囊肿很难区分。          髓内皮样囊肿为良性病变,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切除。对合并皮肤窦道的病儿,如皮肤窦道无感染可一并切除,如感染则需控制后再切除。手术多采用后正中切口,沿窦道外壁分离至椎板缺损处,切除缺损上下缘棘突、椎板,暴露硬膜囊,多数病儿该部位硬膜囊明显膨胀、搏动弱。依据术前MRI检查判断肿瘤范围,再逐渐扩大椎板开窗范围。正中线切开硬脊膜至与正常脊髓移行处,四周以棉片保护,脊髓后正中切开,即见皮样囊肿,将其白色豆腐渣样内容物及毛发等以刮匙分块剔除。囊壁常与脊髓黏连紧密,在避免损伤脊髓的情况下尽量将囊肿壁切除干净。由于囊肿内容物可引起化学性脑膜炎[4],所以术中应尽量保护好切口,避免内容物向蛛网膜下腔扩散。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本组均经手术完整切除囊肿,术后随访1~6年,均无复发,大部分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 GROSSMAN R G. 神经外科学(第2版) [M]. 王任直, 译.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55-56.

  [2] BENZIL D L, EPSTEIN M E, KNUCKEY N W. Intramedullary epidermoid associated with an intramedullary spinal abscess secondary to a dermal sinus [J]. Neurosurgery, 1992, 30(1): 118-121.

[3] LIN K L,WANG H S, CHOU M L, et al. Sonography for detection of spinal dermal sinus tract [J]. J Ultrasounel Med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