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肿瘤术后单纯性尿崩症的分析及处理
发表时间:2009-05-25 浏览次数:955次
作者:郭剑峰,王占祥,谭国伟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福建 厦门 361000 【摘要】 目的 探讨鞍区肿瘤术后单纯尿崩症的发生特点及处理原则。 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鞍区肿瘤病人术后并发单纯性尿崩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 结果 术后尿崩呈暂时型48例 (90.5%),三相型3例 (5.7%),持续型2例 (3.8%)。因严重尿崩死亡1例 (1.9%)。余病人随访6个月,尿崩症痊愈48例 (90.5%),永久性尿崩4例 (7.6%)。 结论 尿崩症的发生类型与手术方式、肿瘤大小等相关。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术后严密监测尿量和血电解质,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是处理尿崩症的关键,其可以有效降低手术病死率。
【关键词】 鞍区肿瘤 尿崩症 手术后并发症
1.1 对象 自2002年1月~2006年3月,我科手术治疗鞍区肿瘤129例,其中53例 (41.1%) 术后并发单纯性尿崩症。53例中男21例,女32例;年龄8~64岁,平均40.2岁。病理分类:垂体瘤37例,颅咽管瘤11例,鞍结节脑膜瘤2例,蝶骨嵴内1/3脑膜瘤1例,第三脑室前部生殖细胞瘤、胶质肉瘤各1例。术前尿崩39例。
1.2 术前准备 除1例外,术前均行内分泌检查,视力、视野检查,血、尿常规和电解质及渗透压、尿比重等检查。除神经外科手术常规准备外,均在术前3 d进行激素替代疗法,予氢化可的松100~200 mg/d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拟行经鼻蝶窦入路手术者行鼻腔准备。
1.3 手术方式 本组对3例鞍结节脑膜瘤、蝶骨嵴内1/3脑膜瘤病人分别行经额下、翼点、改良翼点入路手术;对垂体瘤行经鼻蝶窦入路29例,累及鞍上8例行经额下、翼点入路;对13例颅咽管瘤、第三脑室前部肿瘤行经纵裂终板入路。
1.4 术后处理 术后严格监测每小时尿量、尿比重及24 h出入液量,同时密切监测血电解质。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天复查血电解质1次/ 6~12 h,如无尿崩症发生,其后改为复查1次/ 1~2 d;如发生尿崩症,则根据情况随时复查。术后输液必须依据电解质情况及时调整,除血钠外,还需维持钾、钙、糖在正常水平。术前癫者予抗癫药物治疗。
2 结 果
将术后尿崩症分为四种类型[1]:①暂时型:多尿持续1~7 d;②三相型:持续1~7 d后出现24 h至数天的缓解,然后持续尿崩;③持续型;④部分性:多尿2~3 d后持续几天出现总尿量相对减少。本组术后尿崩呈暂时型48例 (90.5%),三相型3例 (5.7%),持续型2例 (3.8%)。术后电解质紊乱29例 (54.7%),其发生原因主要是尿崩症发生后处理不当所致。1例 (1.9%) 儿童颅咽管瘤术后尿崩并发电解质紊乱,中枢性高热,癫发作,抢救无效死亡。余病人随访6个月,尿崩症痊愈48例 (90.5%);永久性4例 (7.6%),其中3例尿崩早期得到缓解,但1个月后仍需药物维持。
3 讨 论
尿崩症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垂体后叶、垂体柄和下丘脑核团 (视上核和室旁核) 损伤,抗利尿激素 (ADH) 分泌不足或缺乏,血ADH降低,导致肾脏不能将过滤液内的水分及时回吸收,尿液不能浓缩,形成1.001~1.005的低比重尿,尿渗透压达300 mOsm以下,低于血浆渗透压 (可升高达300 mOsm以上),病人尿量增多,每天达3 000~5 000 ml以上。严重者可导致脱水,血压降低,甚至休克死亡。
术后尿崩症发生原因:①暂时型:可能是暂时性的下丘脑功能紊乱所致,随局部脑水肿的消除而好转。②三相型:常见于垂体柄损伤或切断,第二相正常的尿液排放机制是储存于垂体后叶的ADH释放的结果;国外尚有“三相性”MRI改变的报道[2]。③持续型:见于广泛性下丘脑和垂体柄高位损伤。④部分性:其机制是部分性ADH缺乏。
尿崩症分为轻度和重度,前者的尿量在3 000~5 000 ml/24 h,后者则在5 000 ml/24 h以上。重度尿崩症恢复缓慢,部分病例为永久性尿崩症。轻度尿崩症为视上核和室旁核轴突所在的垂体柄受损所致,而重度尿崩症和永久性尿崩症为ADH分泌神经元胞体本身 (主要位于第三脑室底的视上核和室旁核) 受累所致[3]。文献报道[4]视上核内存活的大神经元细胞数目若超过20%,则能完全代偿而不会出现永久性尿崩症。
尿崩症的治疗目的是减少尿量排出,补充液体丢失,维持正常的血浆渗透压。我们体会,在治疗尿崩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严密监测尿量。术后严格监测每小时尿量、尿比重及24 h出入液量,尤其是夜间出入液量更应严格按时记录,因为在夜间更容易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②密切监测血电解质,1~2次/d。③清醒病人可口服5%葡萄糖溶液或淡水,轻度尿崩症的昏迷病人可予鼻饲淡水,昏迷或渴感减退者必须经静脉给予低渗液体,量出为入。④如果尿量大于300 ml/h或5 000 ml/d以上 (需排除使用甘露醇后正常的尿量增加及血糖、血尿素增高引起的渗透性利尿,以及需限制补液量的儿童、老人及心脏病病人), 可考虑使用垂体后叶素,首剂5 U皮下注射,一次有效剂量能控制尿量至50~100 ml/h,持续约8 h;控制不理想时,可追加剂量。一般数天后,病人对垂体后叶素将产生部分耐受,剂量达10 U × 4次/d仍不能控制尿量时,不再加量。必须注意的是,垂体后叶素用量不足可致脱水,用量过大可造成医源性ADH分泌不当综合征 (SIADH)。⑤弥凝 (醋酸去氨加压素) 是目前十分有效的抗利尿剂[5],垂体后叶素效果不理想时可改用弥凝,首剂1~2 μg肌肉注射。1周后如尿量控制较理想,可改用弥凝片剂口服,0.1 mg × 3次/d。也可用长效尿崩停0.15 ml肌肉注射。
总之,尿崩症的发生类型与手术方式、肿瘤大小等相关。本组病例以暂时型尿崩为主,多为经蝶入路手术的病人。而病变较大和术前已有尿崩者,尤其是病变部位累及视丘下部者容易发生永久性尿崩症。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尽可能减少术中脑损伤,术后严密监测尿量和血电解质,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是处理尿崩症的关键因素,可有效降低手术病死率。对于永久性尿崩的病人,采用抗利尿激素的替代治疗有效且可行。
【参考文献】[1] SHUCART W A, JACKSON I. Management of diabetes insipidus in neurosurgical patient [J]. J Neurosurg, 1976, 44(1): 65-71.
[2] FUKINO K, YAMADA S, OHTA T, et al. Serial MR intensity changes of the posterior pituitar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insipidus after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for pituitary adenomas: report of two cases [J]. Pituitary, 2003, 6(4): 215- 219.
[3] HONEGGER J, BUCHFELDER M, FAHLBUSCH R. Surgical treatment of craniopharyngiomas: endocrinological results [J]. J Neurosurg, 1999, 90(2): 251-257.
[4] EZRIN C, WEISS M H. Neuroendocrinology [M].//YOUNMANS J R. Neurological surgery. Vol 2. 3 ed. Philadelphia: WB Sunders, 1990: 746-749.
[5] 陈瑛, 宁光, 骆天红, 等. 口服DDAVP治疗中枢性尿崩症临床研究 [J].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02, 22(1): 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