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脑干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

发表时间:2009-05-25  浏览次数:937次

作者:李浩,惠旭辉,游潮,陈兢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 四川 成都 610041              【关键词】  血管母细胞瘤 脑干 显微外科手术

    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13例脑干血管母细胞瘤,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6~52岁,平均34.5岁。病程14 d~33个月,平均12.7个月。临床表现:①颅高压10例;②病灶出血急性起病3例;③神经功能损害:肢体肌力下降、感觉减退7例,吞咽困难5例,共济失调4例,眼震3例,复视2例,面瘫2例,面部麻木、听力减退1例。

    1.2    影像学检查 (图1)    均行颅脑MRI及CT检查,肿瘤位于脑桥7例,中脑3例,延髓3例。根据MRI表现,肿瘤分为囊肿型和实体型。囊肿型3例,可见囊内有小的增强附壁结节;实体型10例,增强效应明显。CT强化后可见较粗大的肿瘤供血或引流血管。

    1.3    手术方式    8例病灶位于背侧脑桥及延髓者采用枕下正中入路,术中镜下抬起双侧小脑扁桃体,暴露第四脑室底部菱形窝。2例病灶位于脑桥腹外侧者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3例病灶位于中脑者采用颞下枕部入路。囊肿型肿瘤囊内附壁结节较小,只需切开囊壁进入囊腔,探明瘤结节部位,沿其周围仔细分离切除,囊壁不必分离切除;实体型呈桑葚状或团块浅蔓状血管团,先沿肿瘤边界分离肿瘤供血动脉并电凝切断,然后再电凝切断引流静脉,可完整切除肿瘤。

    2    结    果

    显微镜下均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血管母细胞瘤。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改善和恢复7例,加重4例,术后1周因脑干功能障碍死亡2例。随访3个月~3年,平均15个月,恢复良好、生活基本自理7例;术后复查MRI 5例,未见复发4例,颅内其他部位复发1例。

    3    讨    论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常发生于颅后窝,其中囊肿型多见于小脑半球,实体型多发生于脑干、脊髓及小脑蚓部等中线位置,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囊肿型表现为大囊腔小瘤结节,瘤在囊内;实体型多为圆形,边界锐利,肿瘤富有血管。实体型DSA特征性表现为肿瘤染色明显,囊肿型则缺乏此表现[1]。本组病灶位于脑桥7例,中脑3例,延髓3例;且实体型肿瘤占多数。本病手术入路应采用最近原则:囊肿型手术切除瘤结节即可;实体型先处理供血动脉,再游离肿瘤,最后结扎引流静脉。手术应由浅至深,逐一切断供血动脉,待引流静脉由鲜红色转为暗红色、瘤体张力变小、体积缩小后,再切断引流静脉,切除肿瘤。术中应避免瘤内操作及分块切除并尽量不使用电凝。监测神经电生理,可避免和减少脑干损伤。应尽可能保护引流静脉,以免术后脑干水肿加重神经功能损伤[2]。

    囊肿型脑干血管母细胞瘤需与脑干囊性胶质瘤、颅内肠源性囊肿鉴别: 血管母细胞瘤多位于脑干背侧、常伴有小的附壁结节、多发生在成人,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囊性胶质瘤,而肠源性囊肿常位于脑干腹侧。

 

【参考文献】[1] 初明, 蔺友志, 李国忠, 等. 血管内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脑干腹外侧复发血管母细胞瘤1例 [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6, 11(10): 469.

[4] 周良辅, 杜固宏, 毛颖, 等. 脑干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4, 20(2): 127-13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