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4-01-15 浏览次数:840次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的疾病之一。此病好发于20~50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其主要原因是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以及呈神经节段性分布的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其中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祖国医学“痹症”“腰腿疼”的范畴。其发生多因外伤、肾虚、感受风寒湿邪等致局部筋脉失养,气血瘀滞,“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故此病治疗的关键是疏通经络、行气止痛、补肾益气。笔者近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60例,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0~65岁,平均42.8岁;均为长春市中医院及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患者。收入院时,临床表现为急性发作性腰腿痛,腰椎CT或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要点:①腰骶部疼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时疼痛加剧,卧床休息后减轻;②下肢受累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异常;③腰椎棘突旁有深压痛,并向患侧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④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趾背伸力减弱;⑤经CT或MRI证实。
1.3方法
1.3.1治疗组
1.3.1.1甘露醇注射液静脉滴注:在急性期(发作2周内)先予20%甘露醇250 ml,静脉快速滴注,1次/d,依据患者体质及病情严重程度静脉滴注3~5 d。
1.3.1.2针刺治疗:①取穴:根据“经之所过、病之所治”的原则:局部取穴和辨经取穴,即以背部夹脊穴为主,配合病变经脉腧穴。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选病变椎间盘两侧的夹脊穴,一侧疼痛取病侧,双侧疼痛取双侧穴位。病变在L4/L5 者,疼痛、麻木沿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及皮部分布,故取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病变在L5/S1者,疼痛、麻木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及皮部分布,故取秩边、承扶、委中、承山、昆仑。下肢外侧后侧均疼痛者,足太阳经、足少阳经配穴分别取2~3穴。②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取直径0.30 mm、长100 mm毫针在患侧夹脊穴直刺进针,一般深度为70~80 mm,在进针过程中寻找椎间隙进行深刺,行提插补泻手法约30 s,使局部有酸胀麻电感并向下肢放散即为针刺成功。针刺环跳穴要求针感沿坐骨神经走行向下扩散。其余穴位均以针感向下放射至足趾部为佳。出现针感后略向后退针3 mm,留针30 min。此法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 d。③TDP治疗:针刺结束后,患者腰部选用TDP(仙鹤牌CQ-25型)治疗仪照射20~30 min。以患者感觉舒适、温热为度。此法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 d。2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嘱患者在治疗期间卧硬板床休息,绝对禁止做弯腰、负重等动作,不得久行久坐。
1.3.2对照组:除不采用甘露醇静脉滴注外,其余均同治疗组。
1.4疗效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疼痛症状消失,病变部位活动功能正常,恢复工作能力;好转:疼痛部位疼痛明显减轻,病变部位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2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3%、8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治疗组 30 16(53.3) 12(40.0) 2(6.7) 93.3对照组 30 15(50.0) 11(36.7) 4(13.3) 86.7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整个腰椎内外力学结构失衡,髓核组织从纤维环破裂处突出,对神经根产生机械、化学及自身免疫刺激,引起神经根周围的水肿、无菌性炎性反应而产生自发性腰痛伴放射性下肢痛,受累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过敏或迟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根据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证实,患者经临床治愈后,CT或MRI提示椎间盘突出仍存在。因此表明腰椎间盘突出后,直接或间接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反应、水肿、粘连而出现症状,而随着炎性反应水肿等的消失,症状逐渐减轻。因此LDH急性期以消除水肿,减轻炎性反应,缓解疼痛为主。
甘露醇是一种具有利尿作用的药物,由肾小球渗出,在近端肾小管中造成高渗压,增加血液渗透压,降低颅脑及神经组织的内压,减轻组织缺氧,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神经根鞘内脑脊液回流及静脉回流受阻的恶性循环。同时甘露醇亦是自由基清除剂,能减轻病理性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损害,起到明显的消肿、减少炎性反应渗出作用,使神经根水肿得到改善,疼痛症状得到缓解。现已证明,神经根受损后,应用大剂量自由基消除剂,可使损害减轻。因此急性期应用甘露醇能起到很好地减轻炎性反应,缓解疼痛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解除水肿,清除自由基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痹症”“腰腿疼”的范畴。主要病机为肝肾亏虚,感受风、寒、湿邪或跌扑损伤,以致经脉闭阻,气血不和,“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从本证的疼痛部位经脉辨证来看,主要属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两经之病。督脉循行贯脊,督脉之别,由督脉“别走太阳”夹脊而行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督脉为手足六阳经脉之会,是为“阳脉之都纲”“总督诸阳”,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督脉受损后,气血瘀滞,经络闭塞,筋骨肌肉失去濡养而致腰痛及下肢麻木。足太阳膀胱经为巨阳,具有生化精微,濡养经脉之功。夹脊穴内夹督脉,外临膀胱经,同时夹脊穴位于腰段的“背俞功能带”上[3]。故针刺夹脊穴,通过督脉、督脉之别、膀胱经发挥作用,能激发一身之阳气,助膀胱气化,使腰部各经经气通畅,气血和顺,阴阳和调。从解剖学看,夹脊穴位于椎旁0.5寸,下有背阔肌,上踞肌及骶棘肌和横突、棘突间的短肌,深部有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分布。穴区皮肤、皮下深筋膜、深层的骶棘肌、横突间韧带等其他富含胶原纤维的结缔组织,是产生气感的组织学基础。因此夹脊穴结构特点具有产生针感潜在的功能性。采用夹脊穴深刺病变部位,针尖可给予病变神经根良性刺激,调节躯体神经与自主神经的功能,激发神经冲动的传导,加快病变部位血液循环,改善神经根的缺氧状态,消除神经根的水肿渗出,从而有利于炎性反应的吸收。
TDP患部照射,能够增加脑肽的分泌,提高体内各种酶的活性,促进体内对缺乏元素的吸收,加速局部血运,改善局部营养,有利于炎性反应物质的吸收。同时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利于疾病康复。在治疗的同时,嘱患者避免劳累,避免感受风寒等,治愈后注意饮食,加强锻炼。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快速缓解疼痛与活动障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仅有极少数患者内科治疗无效需行手术治疗。本研究旨在为临床提供一种能够快速缓解症状的方法,尽快解除患者痛苦,尽量减少疾病造成的负担。
4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崔成斌,王京京.从背俞穴与夹脊穴的关系论背俞功能带[J].中国针灸,2005,25(7):483.
[3]史学义,张清莲.得气穴位组织结构的动力学研究[J].针刺研究,1996,21(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