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广泛切除18例,残存肠道的代偿
发表时间:2012-09-12 浏览次数:744次
作者:陈先达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教学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小肠广泛切除术后,剩余肠道长度对功能代偿的影响。方法:将1998-2009.4我院行18例小肠广泛切除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8例小肠广泛切除术的病人经适当营养支持,均可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半年后完全摆脱TPN,无死亡。结论:小肠广泛切除术的病人在保留了全结肠回盲部,残余肠道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剩余50-100cm小肠经适当的营养支持,可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关键词】 小肠广泛切除;剩余肠道;代偿
我院自1998-2009.4共行小肠广泛切除手术18例,剩余肠道长度均小于100cm。
1 临床资料
男13例,女5例,年龄30-76岁,平均年龄53岁。其中绞榨性肠梗阻12例,肠静膜血管栓塞4例,小肠多发性肿瘤2例。
2 结果
本组18例均行小肠广泛切除,保留回盲部及全结肠。术中测小肠长度为50-95cm不等。术后经给于TPN及EN治疗1-6个月,均完全摆脱TPN,恢复正常进食,健康存活。
3 讨论
短肠综合症(SBS)是指小肠广泛切除后导致摄入营养素不能满足维持机体基本的需要的一种综合症。能够保证充分营养素吸收的小肠最短长度取决于剩余肠段的状况和吸收能力。
3.1 残余小肠的长度:残余小肠的长度是关键性因素,残余小肠越少代偿越困难。如全部小肠切除,其代偿完全不可能。正常小肠黏膜的吸收面积有很大的功能储备。一般在小肠切除后48小时就发生残余小肠的适应性变化。成年患者这一变化可持续很长时间,一般到2年后才停止。这一变化表现:绒毛细胞增生,陷窝深度增加,吸收黏膜的表面积及重量增加,并伴功能性代偿,最明显的是,小肠刷状缘酶活性增强,对营养素及水分的吸收率增加。目前一般认为,残余肠道应有100cm(最小不小于1cm/kg体重),并保留完整的结肠。结肠切除者残余肠道须更长。本组所有病例,残余小肠均小于100cm,但均保留了回盲部及结肠,且剩余肠道无明显病变,所有病例术前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良好。
3.2 回盲瓣的生理功能包括:延长小肠转运时间,防止小肠细菌定殖,增加肠道对水、电解质的吸收,与不保留回盲瓣的剩余小肠相比,其吸收能力大约增加2倍,故保留回盲瓣至关重要。
3.3 小肠不同部位的生理功能:从十二指肠到空肠近端120-150cm是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营养素消化吸收部位。回肠是维生素B12和胆盐唯一的吸收部位。
3.4 保留结肠:结肠重吸收水分的功能巨大,可达5L/日。保留结肠具有将部分可溶性膳食纤维和未消化的大分子营养素重吸收的作用。有研究表明SBS的病人,如果保留完整的结肠,其代偿能力将明显增加。有报道称,保留1/2结肠相当于50cm的小肠,Lennard-Jones和Nightingale的研究表明,小肠造口患者近端小肠长度至少需要保留约100cm,才无需肠外营养,单纯经口喂养即可满足营养需要。小肠结肠吻合术患者,如果能够保留一半结肠,那么50cm的剩余小肠就能满足需要。
3.5 术后早期进食:术后进食刺激残余肠道代偿十分重要,本组18例均给予术后“瑞素”等肠内营养。早期进食的好处:可改善病人的生活状况,营养物质直接接触上皮细胞刺激黏膜增生;刺激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刺激胆汁、胰液的分泌,促进营养物的消化吸收。
4 结论
小肠广泛切除的病人在保留全结肠回盲部,剩余肠道功能正常,肝、肾、胰功能良好的情况下,残余50-100cm的小肠经适当的营养支持,残余肠道功能能恢复到术前水平,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 吴国豪.短肠综合症病人残余肠道的代偿[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11.
[2] 蔡威.译.临床营养基础(第3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