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溢液95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8-06 浏览次数:741次
作者:张祖兰,边林莉 作者单位:浙江萧山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 浙江 杭州 311200
【摘要】目的 探讨乳头溢液的不同性质及其与乳癌的关系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95例单侧单孔乳头溢液病人进行乳房B超、导管造影、细胞病理学检查,并结合手术病理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鲜红色血性溢液8例,其中乳癌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导管扩张症1例;暗红色或咖啡色血性溢液33例,其中乳癌6例,导管内乳头状瘤21例,导管扩张症4例,乳腺增生症2例;淡黄色浆液性溢液29例,其中乳癌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导管扩张症15例,乳腺炎4例,乳腺增生症4例;清亮透明性溢液25例,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导管扩张症13例,乳腺炎2例,乳腺增生症5例。结论 乳头血性及淡黄色浆液性溢液均应引起高度重视,发现后应及时手术以防癌变;导管微切术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乳头 体液和分泌物 乳腺肿瘤 乳房切除 区段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三大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乳房包块和乳房疼痛,大部分为良性病变,乳癌出现乳头溢液者为4.0%~10.7%,导管内乳头状瘤为32.17%[1]。临床上大多乳头溢液病人是在无意中发现内衣上有淡黄色或暗红污渍而来就诊的。2006年1月~2008年6月,本乳腺疾病诊治中心共收治乳头单侧单孔溢液病人95例,现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5例乳头溢液病人均为女性,年龄31~35岁,平均年龄41.2岁,病程1 d~11年,发病大部分在1年以内。病人均为单侧单孔溢液,其中鲜红色血性8例,暗红色或咖啡色血性33例,淡黄色浆液性29例,清亮透明性25例。
1.2 诊断
所有病人术前均行乳房B超、导管造影和细胞病理学检查,乳房B超均未找到实质性占位病变,其中1例术前细胞病理学检查发现癌细胞,2例找到异型增生细胞。
1.3 手术方法及病理结果
病人均行导管微切术。具体方法为:手术时病人平卧位,术者用食指及中指在乳晕区按一定方向和压力向乳头挤压乳晕,找出溢液乳孔,用5号平头针垂直插入,注入约0.5 mL亚甲蓝,沿乳晕下局部浸润麻醉,麻醉成功后,切开乳头,将蓝染的溢液乳管及所属腺叶一并完整切除,送冷冻病理检查。手术冷冻活检病理诊断为恶性病变者,均行改良根治术。本组95例病人,恶性病变9例,各种良性病变84例。乳头溢液性质与乳腺疾病的关系见表1。
2 讨 论
乳头溢液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溢液多见于双侧多导管,主要出现于正常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终止哺乳后短期内及口服避孕药、镇静剂和吗丁啉后。病理性溢液多发生于单侧单导管,表1 乳头溢液性质与乳腺疾病的关系 多见于导管内乳头状瘤、乳癌、导管扩张症、乳腺增生症。据文献报道,乳头溢液病例中乳癌的比例占8%~15%,而且可能是早期乳癌的唯一征象[3]。
本组单乳单孔溢液临床均未触及包块,而在术中病理证实为乳癌者占9.47%,导管内乳头状瘤占37.9%,导管扩张症占34.74%,乳腺炎占6.31%,乳腺增生症占11.58%,这一比例与国内外其他报道基本相符。另外,病理诊断为乳癌及导管内乳头状瘤者以鲜红色、暗红色、咖啡色血性溢液及淡黄色浆液性溢液为主,导管内乳头状瘤为癌前病变,因其导管内分泌物为致癌物质,长期存在可刺激导管上皮发生癌变[2]。因此,在临床上应高度重视病理性乳头溢液,尤其是血性及淡黄色浆液性乳头溢液。
同时,本研究中所有病人术前均行细胞病理学检查,仅1例找到癌细胞,2例找到异型增生细胞,而术后病理证实为乳癌者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者36例,故一旦发现病理性乳头溢液,细胞病理学检查则不能作为最终检查、诊断方法,应以导管微切术后标本病理学检查为最终诊断手段。
【参考文献】
[1]徐海滨,黄海,胡望华,等. 非哺乳期乳头溢液90例分[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2,9(6):569-570.
[2]石松魁. 乳腺癌104例早期诊断分析报告[J]. 中国实用外科学杂志, 1996,16(14):214.
[3]SICKLES E A, EDWARD A S I. Galactography and otherimaging investigations of nipple dischargel[J]. Lacnet, 2000,365(11):1622-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