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大肠息肉148例
发表时间:2012-07-13 浏览次数:650次
作者:周斌,张崇 作者单位:彭泽县人民医院 江西彭泽 332700
【关键词】 大肠息肉;内镜;高频电凝电切
随着结肠镜检查的广泛开展,大肠息肉发现率明显增加。采用内镜下治疗病例也日益增多。内镜下常用的摘除方法有高频电凝电切、微波、活检钳夹除、激光等,以高频电凝电切应用最普及。下面就近几年来我院对148例大肠息肉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大肠息肉患者148例,男105例,女43例;年龄18~77岁,平均年龄47.5岁。本组共检出息肉175枚,其中位于直肠48枚(约占27.4%)、乙状结肠51枚(约占29 .1%)、降结肠39枚(约占22.3%)、横结肠6枚(约占3.4%)、升结肠20枚(约占11.4%)、回盲部16枚(约占9.1%);息肉直径≤1cm者107枚(约占61.1%),>1cm~<2cm者48枚(约占27.4%),≥2cm者20枚(约占11.4%),切除最大直径约2.5cm;有蒂息肉88枚(约占50.3%)、亚蒂息肉39枚(约占22.3%)、无蒂息肉48枚(约占27.3%);息肉性质:共有145枚息肉送检,病理检查结果:增生性息肉23枚(约占15.9%)、炎性息肉19枚(约占13.1%)、腺癌2枚(约占1.4%)、腺瘤性息肉101枚(约占69.7%)、腺瘤中以管状腺瘤为主,共79枚(约占78.2%)、绒毛状腺瘤18枚(约占17.8%)、混合性腺瘤(增生性及腺瘤性)4枚(约占4.0%)。
1.2 器械与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按肠镜常规检查方法做好术前准备,禁用甘露醇准备肠道。术前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及心电图。先告知病人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手术治疗。
1.2.2 器械 用Olympus公司的CF-V701型电子结肠镜;国产POWER-420B型高频手术器。
1.2.3 方法 病人取屈曲卧位,在任一腓肠肌上贴上高频电发生器负极。常规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先行病理检查。较小的息肉,可采用直接圈套的方法;大的息肉有时无法观察到息肉的蒂部,这时可用肠镜头部或活检钳推动息肉暴露蒂部,也可通过改变体位,适量注气使蒂部暴露[1],利于圈套;对长蒂息肉切割部位与息肉根部应保留0.5~1.0cm的距离,使切除后的残基留有一定的距离,如残基出血,在留有距离残基上进行其他内镜下止血治疗;短蒂或亚蒂息肉圈套时尽可能靠近蒂的息肉侧,不怕残留蒂部会引起息肉的复发,因为息肉的蒂是由于息肉的存在将正常粘膜牵拉形成的,而并非是肿瘤组织,保留一定长的蒂部可保证有充分的电凝避免出血,同时可预防穿孔的发生;广基息肉应套住息肉基底部位上提形成“假蒂”,同时反复充气、吸引,尽量消除息肉附近粪水、粘液,使套拉的息肉悬于肠腔之中,避免损伤正常粘膜。圈套息肉时宜慢慢收拢圈套器至有阻力为止,使息肉由鲜红色转为暗红色或暗紫色,切忌收拢过快及用力过大,使息肉未通过电凝切便机械切割,引起大出血。行电凝电切的方法、选用的功率:根据息肉大小、部位、形态不同而定,功率控制在25~35W的范围。当确定未接触肠粘膜后,踩动电源,以点踩法最好,这时可见创口粘膜发白、息肉脱落。应注意通电时圈套器应伸出内镜前端约2~3cm,避免损伤电子结肠镜。直径<0.5cm的息肉用25~30W,直接用电切波切除;直径>2.0cm的广基息肉,用30~35W,采用先电凝后电切的方法,反复交替电凝电切,分层次由外到内进行凝切,每凝切后,稍稍收拢圈套器,直至息肉彻底摘除。当息肉顶部较大而圈套器无法套入时,则行分次小块状凝切息肉头部,使息肉头部的残余部分能通过圈套器,方便套入而行电凝电切除术。电凝电切时应避免过度电凝造成肠壁深层灼伤而引起穿孔,同时也要避免怕发生穿孔而电凝不足引起出血。切除息肉后,仔细观察创面有无出血,有出血者先行镜下止血,无出血者用圈套器或三爪钳取出摘下的息肉送病理检查。
1.2.4 术后注意事项 息肉切除后,创面呈灰白色或有焦痂,周围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几天后焦痂脱落形成溃疡,约2~3周愈合,因此术后应卧床休息1~2d,少渣半流食物2~3d,忌粗纤维、生硬、辛辣与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2周内避免过度体力活动。口服抗生素3d,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痛、便血、发热等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2 结果
本组治疗大肠息肉148例,共175枚息肉。一次性切除164枚(约占93.7%),6.3%的较大息肉需分2~3次切除,治愈率达100%。10枚息肉电切后根部少许渗血,经喷洒去甲肾上腺素及电凝止血,出血很快停止。无1例术中、术后发生大出血及穿孔。手术过程病人无不适感。56例术后复查患者手术部位未见残留息肉,原电切处可见白色疤痕。2例癌变的息肉均转外科手术治疗。
3 讨论
大肠息肉约占肠道息肉的80%,其中大多数(50~75%)位于乙状结肠或直肠,单发多见,多发者占15~42%,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大肠息肉多为腺瘤性息肉,而腺瘤性息肉是消化道较为常见的癌前病变,因此镜检时发现息肉均应常规活检,及早摘除息肉,切除后的息肉应做全瘤病理活检,这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降低大肠癌发生率意义重大,目前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及内镜下治疗。外科手术打击大,费用昂贵,需部分切除肠段,尤其是多部位,多发性息肉往往需要作较长肠段的切除或多部位肠段的切除,破坏了肠道的解剖结构;而高频电凝电切除术,根据息肉的大小及形态的不同,分别采取电凝/电切,或电灼等方法,无须开腹及切除肠段,费用低廉,治疗彻底,可重复进行而不破坏消化道正常解剖结构,术后恢复快[3],因此开展内窥镜下息肉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4]。
本组资料直肠与乙状结肠息肉占56.5%。对于乙状结肠息肉,应在电子结肠镜插入时处理,或在插入时针对息肉取活检作为标记,因为在电子结肠镜插入过程中乙状结肠常被动伸展,息肉暴露充分。在退镜时,由于乙状结肠处于收缩状态,使息肉不易找到,使操作时间延长。在息肉摘除前,应充分吸尽肠腔中的积水,以方便息肉的回收。
大肠息肉电凝电切除常见并发症是出血、穿孔,尤其是大息肉切除的出血发生率相对较高。本组6.3%的较大息肉需分2~3次切除,未见大出血病例,10枚息肉电切后根部少许渗血,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宽蒂大息肉在凝切时使用凝固电流时间过短、切除后,创面较大较深,易出现渗血。所有病例无1例发生大出血及穿孔。对于腺瘤恶变或腺癌的早期患者,如病变仅限于粘膜内或粘膜下,但蒂部无肿瘤细胞浸润者,也可单纯做电凝电切除而无须追加手术治疗,但术后应定期行电子结肠镜随访。
总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大肠息肉方法简单,价格低廉,痛苦小,创伤极小,恢复快,病人容易接受,且可避免剖腹术,易于推广等优点。
【参考文献】
[1]徐富星主编.下消化道内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93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01
[3]李益龙,陆星华主编.消化内镜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501
[4]徐富星.内窥镜下诊治消化道息肉的进展[J].中华消化内镜,1999,16(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