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普通外科学》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马鞍疝3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4-25  浏览次数:589次

  作者:李华山,张,正  作者单位:嘉鱼县康泰医院外科,湖北 嘉鱼 437200

  【关键词】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 腹股沟 马鞍疝

  我们2004年10月至2008年6月采用网塞补片行腹股沟马鞍疝修补32例,观察手术时间、术后切口疼痛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评价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马鞍疝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全为男性,年龄62~86岁,平均73.4岁。合并高血压24例,冠心病20例,糖尿病14例,前列腺增生症22例,习惯性便秘13例,慢性支气管炎16例。单侧马鞍疝20例,其中左侧12例,右侧8例,复发性疝13例;双侧马鞍疝12例。

  1.2 修补材料

  采用美国Bard公司的定型产品,包括网状锥形疝环充填物和成型补片。材料由聚丙烯单丝编织而成,不可吸收,具有良好的抗感染能力和组织相容性,能迅速与人体组织粘合固定。

  1.3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26例,局部麻醉6例。取平行腹股沟的常规疝切口,长约4~5cm,切开到达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环口后,向两侧适当游离,向外下显露腹股沟韧带及耻骨上结节,向内上显露联合肌及腹直肌外缘,范围可容纳补片即可。于耻骨上结节外侧腹股沟韧带前游离精索连同包绕精索的提睾肌,提起精索连同包绕精索的提睾肌,向上游离到内环口附近,嘱病人咳嗽或增加腹压,术中证实即斜疝与直疝同时存在。再于精索的前内侧沿提睾肌方向纵行分开提睾肌,找到疝囊后向上高位游离至疝囊颈部,并回纳疝囊后再次检查证实为马鞍疝。检查内环处腹壁缺损大小及直疝三角处腹横筋膜缺损大小,尽可能将直疝疝囊由内环口剥出,不要切断腹壁下动静脉及凹间韧带,回纳整个疝囊,置入疝栓并固定于内环口周围横筋膜上。如直疝疝囊较大且不宜剥离,可找出斜疝疝囊高位结扎,经海氏三角回纳直疝疝囊,置入疝栓并固定于凹间韧带等周围较坚固的筋膜上。最后于精索的后方置入平片补片,并超过耻骨结节及内环口上方3cm,使精索通过平片补片处容一指尖大小,注意保护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网片固定后放回精索,再于精索前间断关闭腹外斜肌腱及切口各层。术毕予1kg沙袋或盐袋压迫切口6~24h。

  2 结 果

  本组32例患者共施行了44次马鞍疝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单侧疝及双侧疝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5、70min。术中基本无出血,术后并发症为会阴腹股沟区疼痛1例,无切口感染,无阴囊肿胀,术后6h均下床活动,3~7d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4年,无围手术期死亡,无术后复发。

  3 讨 论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多发病。老年人由于组织退行性变,腹壁肌肉、肌腱和筋膜组织日趋簿弱,降低了对腹内压的抵抗作用,加上一些引起腹内压增高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症、习惯性便秘等使疝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另外,老年人患疝后,常未予以重视,未及时治疗,就诊时不少已发展成巨大疝,腹股沟管后壁缺损严重,常直疝和斜疝并存,两者的疝囊分别在腹壁下动脉内外侧突出,形成马鞍,同侧直疝和斜疝并存称为马鞍疝,手术中如不仔细检查,容易遗漏。传统的各种疝修补方法是用病人已有缺陷的邻近组织进行修复,是将不在正常解剖部位的组织强行拉扰缝合,张力大,而且联合肌腱与腹股沟韧带的缝合是两种不同组织间的缝合,不易产生真正的愈合。术后病人腹股沟区牵拉痛,卧床时间长,恢复慢,并发症多,复发率高。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利用聚丙烯单丝编织而成的网状锥形疝环充填物和成型补片对腹股沟进行无张力修补治疗的手术方法。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圆锥形充填物及成型补片,所用的材料为聚丙烯单丝纺织的网孔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并促成大量成纤维细胞进入网片内,从而加强了局部组织的强度。应用锥形充填物塞疝环并四周固定,当腹内压增高时,还可使腹内压分散,避免局部高压的形成。而成型补片放置于精索后方,同时覆盖了腹股沟管内环及直疝三角区,通过组织的粘合作用及成纤维细胞的渗透作用,使腹股沟管后壁更牢固。

  我们对单侧及双侧马鞍疝同期进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均能较好耐受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手术指征宽,手术方法简便,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是腹股沟马鞍疝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