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多点热凝术治疗颈椎盘源性头晕50例
发表时间:2012-04-06 浏览次数:549次
作者:周世民 周劭宣1 作者单位:1 吉林汇锋颈腰椎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关键词】 射频;热凝术;颈椎盘源性头晕
颈椎间盘源性头晕是临床上常见且多发病症,因颈椎或椎间盘退变、突出,刺激和压迫神经血管,导致颈肌痉挛、脑供血不足、交感神经兴奋抑制异常,引发患者出现颈肩枕部的酸、胀、痛感,头晕、头痛、视力、听力异常等症状,呈间歇性发作、时重时轻、易复发等特点。虽学说众多,但均难以全面解释临床发病机制。2006年3月至2009年10月,本院对50例经多种保守治疗无效的颈性头晕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射频左中右三点热凝术进行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颈椎病病理分型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的诊断标准;经多种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男28例,女22例,年龄48~72岁,全部病人均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伴枕、颈、肩、背部的酸、胀、痛感,其中伴耳鸣、视物不清26例;左上肢麻胀疼痛6例;右上肢麻胀疼痛9例;双上肢麻胀疼痛9例;心前区不适、胸闷、心悸24例,伴不同程度的偏头痛或后头痛者39例;低头时间过长和突然转头时诱发头晕加重者38例。排除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系统急危重症患者; 伴有头晕症状而未除外其他导致眩晕的疾病者(梅尼埃综合征、脑动脉硬化、眼源性眩晕、耳源性眩晕等);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1.2 术前准备
血、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胸透及颈椎双侧位X线平片检查;北琪2000B型射频仪和射频专用穿刺套针(22G/97 mm/0.71 mm/5 mm);术前生理盐水静脉点滴保持血管通路,肌注安定10 mg,阿托品0.5 mg。
1.3 手术方法
病人仰卧于C臂治疗台上,颈肩部垫高,颈部呈过伸位,在患者颈部右侧胸锁乳突肌前缘用自制金属定位尺,标记治疗间隙,常规消毒,铺无菌单,局麻下右侧入路,经皮自颈动脉鞘和气管食管之间的间隙,用射频专用穿刺套针刺入颈椎间盘,C型臂X线机监视下,正位像针尖分别对应于棘突中线、左右椎弓根中线和棘突中线连线中点;侧位像三点均位于椎体后缘,拔出针芯插入射频仪治疗电极,做电阻抗测定,(150~250 Ω);更换刺激模式(电压0.8 V、频率100 Hz测感觉神经;电压1.2 V,频率3 Hz测运动神经),做电生理刺激观察患者有无不适感;三点分别依次用45℃、55℃、65℃、75℃、85℃逐步进行连续射频治疗60 s,结束后再从75℃、85℃、90℃逐步进行连续射频治疗120 s,治疗完毕,退出穿刺针,针眼覆盖无菌敷料,术后平卧24 h,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抗菌素应用。
1.4 疗效观察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进行评定。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半年以上无复发。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阳性体征减弱,劳累后颈部仍有轻度不适。好转: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或病情有明显缓解,但未能完全控制仍需治疗。无效:症状和体征未见好转或加重。
1.5 治疗结果
5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100%、优良率为100%,无神经损害、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最长时间为3年,头晕未复发。
2 讨 论
国内外关于颈源性头晕发病机制的学说数量较多,大致可分为椎动脉供血不足说、交感神经学说、颈髓损伤学说、本体感觉学说四类,但单一学说均难以全面解释临床发病机制。杨有庚教授等人认为导致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是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失稳,激惹交感神经诱发椎动脉痉挛,钩突关节肥大并非是主要致病因素。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使椎间盘内压骤然降低,加之局部直接热疗,从而可消除椎动脉痉挛,对治疗颈性眩晕有明显疗效〔2〕。
综上所述,导致颈性头晕因素很多,如:颈部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关节紊乱、椎体失稳、椎动脉痉挛、交感神经激惹、椎动脉先天发育畸形,后天失代偿等等,其发病机制均不清楚,笔者认为颈间盘的退变是顽固性颈源性头晕主要致病因素,因此在治疗颈性头晕症的过程中,对退变了的颈椎间盘的治疗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便取得治疗颈性头晕的明显疗效。该方法安全性更高、疗效更确切、创伤性更小、康复更快捷。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 杨有庚.经皮激光间盘减压术在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