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普通外科学》

脑对冲伤致颅内复合损伤的CT分型及临床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1-06-21  浏览次数:392次

   作者: 马建明 陈栋良

  【关键词】 CT 外科,脑损伤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对冲伤致颅内复合损伤CT分型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急性脑对冲伤致颅内复合损伤CT分型与临床GCS评分,中线移位与GC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GCS评分,轻度20例,中度42例,重度36例,中线移位与GCS评分有关。结论 脑对冲伤所致的颅内复合损伤临床分级以中度及重度为主,CT显示中线移位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有关。

  脑对冲伤致颅内复合损伤是指头颅受伤部位的对侧有颅内损伤并有2种以上不同类型的颅内损伤合并存在。CT能够准确判断损伤类型及程度,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以降低病死率及减少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1995年5月~2003年2月间资料完整的脑对冲伤所致的颅内复合损伤98例,其中男67例,女31例,年龄6个月~71岁,平均32.5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运动感觉障碍、去大脑强直、癫痫、瞳孔散大或缩小、呼吸节律改变、脑神经损害、病理反射阳性等。

  1.2 方法 根据CT所见对颅脑损伤进行分类,测量中线移位距离。全部病例在伤后4h内均进行首次CT检查,除7例短期死亡外,其余病例均在72h内进行2次以上CT检查。

  2 结果

  根据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 [1] ,其中轻度(GCS13~15分)20例,中度(GCS9~12分)42例,重度(GCS3~8分)36例。CT分型及GCS评分见表1。所有病例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脑池、脑沟受压72例。中线移位距离与GCS评分见表2。

  表1 颅内复合损伤CT分型与GCS评分(略)

  表2 中线移位距离与GCS评分(略)

  3 讨论

  脑对冲伤是一较常见的脑损伤,在外力作用下,使脑在硬膜下发生滑动,跨越脑表面的血管破裂,引起损伤 [2] 。脑对冲伤时可发生各种类型的颅内血肿,并以复合性血肿较常见。脑组织的原发损伤及颅内血肿压迫等继发性脑损伤是决定临床表现轻重的根本因素。颅脑损伤除外力直接造 成损伤灶的组织破坏外,其周边的脑组织因出血灶的压迫,脑血流调节障碍,脑微循环紊乱及血脑屏障破坏等因素引起严重继发性损伤,其共同机制是各种因素导致颅内高压及细胞缺血缺氧,而后者继发脑水肿又加重颅内高压,颅内高压达一定程度,导致脑血流下降又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形成恶性循环。颅内复合损伤范围广泛且程度重,临床分级以中度至重度为主,本组资料中,重度占79.6%。

  CT图像显示中线移位距离及脑池脑室受压程度是判断脑损伤程度的主要依据。中线移位距离及脑池脑受压程度反映了占位及颅内高压程度。占位越明显,中枢受压越显著,神经功能损伤越大。一般认为中线移位>5mm,环池≤4mm是判断脑受压的重要标志,特别是环池≤4mm是脑受压早期征象 [3] 。本组资料显示:中线移位与GCS评分有关,但中线移位>5mm的病例GC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说明中线移位>5mm时脑组织受压已严重影响其功能。脑池受压变小较中线移位常见且出现早,特别是双侧颅内血肿,中线可无或轻度移位,但脑池受压明显。

  CT动态观察对脑损伤类型和程度的演变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另有9%的患者在伤后48~72h才出现脑内出血改变,因此伤后首次CT检查“阴性”或改变“轻微”,应密切随访观察 [4] 。本组资料约30%患者CT第2次复查见损伤范围扩大或出现新损伤灶,故CT短期复查是必要的。因其简便快捷,分辨率高,对急性颅脑损伤诊断有重要价值而作为首选方法。在诊断脑对冲伤方面,CT尤其有优越性,它能够多层面的观察脑损伤改变,并在非同一层面上,确定不同类型的血肿、脑外软组织损伤及骨折改变。

  参考文献

  1 德炳.克氏外科学,第十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40-241.

  2 吉林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外科.实用神经外科,吉林:吉林省人民出版社,1977,236.

  3 江基尧,裘法祖.现代颅脑损伤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35-37.

  4 刘振春,李培基.颅脑CT诊断图谱,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1-9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