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肠末段急性多发性溃疡伴穿孔1例
发表时间:2010-11-10 浏览次数:415次
作者:朴松山,姜文泉,李林虎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普通外科,吉林 延吉 133000
【关键词】 溃疡;回肠疾病;肠穿孔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6岁,因突发右下腹痛4h,于2008年4月9日晚23时30分急诊入院.患者在4h前无诱因突然发生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胀痛,进行性加重,逐渐波及全下腹,无恶心及呕吐症状,无会阴部放散痛,病程中发热,未排便,小便未见异常,门诊以腹膜炎收入院.既往有脑血栓病史2年,曾口服肠溶阿司匹林75mg,每日1次,连续10d,有长期便秘史,3~5d排便1次.检查身体见,体温为37.4℃,脉搏为90次/min,呼吸为20次/min,血压为120/70mmHg,无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存在下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尤以右下腹为重,未触及包块,肠鸣音稍亢进.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计数为15.10×109/L,分叶细胞为0.75,血红蛋白值为120g/L,右下腹及盆腔彩色超声波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急性腹膜炎,疑似阑尾穿孔.当晚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及盆腔内可见少量脓性渗出液,回肠末段附有脓苔,阑尾未见异常,去除脓苔后见在末段回肠20cm处可见多处小的新鲜溃疡灶,共8处,最小者大小约为0.5cm×0.8cm,最大者约为1.5cm×2.0cm,可见1处溃疡深达肌层,1处溃疡穿孔,孔经大小约为0.3cm,溃疡之间的小肠黏膜未见异常;探查胃及余肠未见异常.行部分回肠切除,长度约为20cm,行断端吻合.术后行消炎、营养及对症治疗,术后12d切口甲级愈合,痊愈出院.术后病理诊断为回肠多发溃疡伴穿孔.
2 讨论
小肠多发溃疡多见于克罗恩氏病、肠结核、坏死性肠炎、肠伤寒及白塞氏病等疾病,但本病例临床表现及病理诊断均不支持上述情况.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胃肠道黏膜损伤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破坏胃肠黏膜屏障有关.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老化,代谢能力降低,胃肠黏膜屏障功能低下,易受损伤.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胃肠黏膜损害包括胃、十二指肠、小肠及大肠等,其中以胃及十二指肠最常见[1].本病例为老年患者,有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史,口服后部分颗粒可能黏附在肠黏膜上,有慢性便秘史,肠蠕动功能降低,致使药物颗粒可能聚集于回肠末端,直接刺激回肠黏膜,引发糜烂、溃疡及穿孔[2].
【参考文献】
[1] 戴冽,汤美安.非类固醇抗炎药物的胃肠道损害[J].新医学,1996,27(11):608.
[2] 王超,许方玲.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24例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0,2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