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阻滞配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3-05 浏览次数:676次
作者:尹伟欣 冯书贵 黄明军 杨素辉 作者单位: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一矿医院 平顶山 467000 【关键词】 神经传导阻滞;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药物
我们采用神经阻滞的方法,阻滞药物根据情况不同酌情加入曲安奈德混悬液、利多卡因针、维生素B12针、亚甲蓝(颜面部位禁用),对55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实施局部区域和(或)神经干阻滞并配合一般常用药物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源于我院皮肤科门诊及住院要求会诊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26例,其中男352例,女100例;年龄15~92岁,平均59岁,年龄>40岁387例(85.6%),>50岁314例(69.5%),>60岁242例(53.5%),>70岁185例(40.9%)。病程1个月~2年,发生在胸背部287例,腰腹部153例,头面部69例,四肢39例,会阴部4例。
1.2 方法 入选病例标准:皮肤疱疹结痂脱落后遗留的皮肤疼痛及皮肤痛敏。除外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以及各种有禁忌症者。
1.3 疗效评价 VAS改善程度在75%以上为疼痛消失,>50%~70%为显效,25%~50%为有效,<25%为无效。治疗组采用曲安奈德混悬液、利多卡因针、维生素B12针、亚甲蓝按1∶4∶1∶1的体积混合制成阻滞合剂(颜面部位不加亚甲蓝),阻滞合剂按疼痛区域大小及部位;皮损内注射及神经干阻滞选择多少不同,一般5~10ml,采用皮损内注射或相应节段的神经根或神经干阻滞,共治疗3~4次,间隔7~10d。 2组均口服维生素B1片20mg,tid,po;谷维素片20mg,tid,po;甲氰米呱片0.2,tid,po(男性不宜长期服用)。疼痛评分<4分者止痛药仅用非甾体消炎止痛药消炎痛(吲哚美辛片)25mg,tid,po;疼痛评分>4并<8者用芬必得胶囊(布洛芬缓释胶囊)0.3mg,tid,po;有胃溃疡等禁忌证口服或肌注曲马多。疼痛评分>8分者用阿片类或吗啡类镇痛剂,无糖尿病史、精神病史、胃溃疡等激素应用禁忌证者,评分在6分以上者用小剂量激素如泼尼松30mg/d(08∶00~09∶00一次口服)。 根据2组在治疗前后疼痛评分(采用国际通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即VAS法),比较2组痊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观察疗效。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结果应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治疗1周后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治疗组比治疗前明显减轻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间VAS评分也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1周,2周的痊愈率总有效率2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 05),即治疗组高于对照组。随访3周、4周时,2组的痊愈率、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见表1。
表1 4周时两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的比较(略)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干或神经根,引起相应皮肤区域内点片状疱疹,并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的一种疾病,而且年龄越大疼痛越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多采取中西药或物理因子治疗[1],也有采取药物外敷或肌注细胞生长肽等治疗,但多数疗程长,且不能缓解剧烈的神经痛。据文献报道,50%~70%的患者在治疗后有持续后遗神经痛,持续8周的为55%,还有32%的患者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其发生与否与早期治疗、年龄、发作时疼痛的程度、皮损数量、持续时间、精神状态等有关[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现代医学认为是与病毒侵犯脊髓后根神经节引起神经组织内炎性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神经纤维粘连及瘢痕形成等有关[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率高,有些带状疱疹患者因医疗条件差,未科学治疗或因非专科大夫和个体诊所的误诊误治,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更高,个别患者疼痛剧烈,经久不愈,痛苦不堪。 我科自2003年至今采用神经阻滞疗法并配合口服营养神经的药物,取得满意效果。将配制的药物注射在该神经周围,阻断疼痛的传导;同时交感神经被阻滞,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减少局部炎症物质的积聚,减少对神经的刺激,促进炎性神经的修复,有效阻止疼痛的恶性循环。利多卡因能扩张局部血管[4],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同时又可减轻注药时的疼痛感;激素(曲安奈德)有能稳定细胞膜的功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液的渗出,从而使细胞间质水肿得到控制并逐渐减退消失,也可消除自由基,修复髓鞘; 同时药物直接作用于损伤神经,能发挥最大药效[5]。 本组患者采用曲安奈德、利多卡因、维生素B12针、亚甲蓝局部神经阻滞使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在疼痛VAS评分及疼痛愈合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徐先桔,邓小玲.紫外线照射治疗带状疱疹[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 24 (3):26.
[2] 王家双,朱月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远期疗效临床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1,(7):136~139.
[3] 冉立伟,谭升顺.复方倍他米松联合能量合剂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10):642.
[4] 叶阵前:神经阻滞疗法[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88~93.
[5] 陈峰,苏庆军.甲钴胺穴位注射与物理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