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营养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0-05-11 浏览次数:738次
作者:韩必亮 姜旭勉 杨琼柳 作者单位:325802 浙江省苍南县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
【关键词】 营养
为评价胃切除术后早期经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及可行性,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12月,作者对25例胃切除术后病人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并设对照组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本院2002年10月至2005年12月胃切除术病人5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观察组)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35~75岁,平均(63.7±14.2)岁;Ⅱ组(对照组)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38岁~76岁,平均(65.2±13.5)岁。临床诊断:溃疡病穿孔15例,胃十二指肠溃疡12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6例,胃癌穿孔3例,胃癌14例。手术方式:胃大部切除术33例,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15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2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体重、营养状况评定[2]、疾病种类及手术方式等方面均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
1.2 营养支持方法 Ⅰ组(观察组,即肠内营养组):术中胃肠吻合即将结束时,将乳胶指套剪孔后装入一水果糖,以7#丝线系于空肠营养管的末端,送至空肠距Treitz韧带或空肠输出袢下30cm处,胃管保留在残胃内,作持续性负压吸引。术后第1 天就开始经空肠营养管恒速连续滴注能全力(纽迪希亚公司生产,每1000ml的热量为4184J、即1000kcal,含蛋白质40 g、脂肪39 g、碳水化合物123g),输注量从 500ml/d在3d内增至 1500ml/d ,滴注速率从 30ml/h渐增至90ml/h,热卡不足部分由肠外营养补足,灌注导管每2h用温水20ml冲1次,以防管道堵塞,术后第7天停止输注,恢复半流质饮食。Ⅱ组(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置管输注方式,总热量按1500 kcal 供给,非蛋白热量与氮比值150:1,术后第1天开始由医用输液泵控制,于12~15h恒速输入体内,术后第 7 天恢复半流质饮食停用肠外营养。肠外营养制剂:7% 的氨基酸 250ml,10% 脂肪乳 500ml,水乐维他10ml,维他利匹特10ml,安达美10ml,10%氯化钾 10ml ,10%氯化钠10ml等,胰岛素:葡萄糖为 1μ:6g 给予,在层流洁净台上用 3L 袋混合配制。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第7天测定病人的体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常规及血生化系列,术后观测病人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情况及肠功能恢复时间,记录住院时间,费用及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统计,两组间比较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营养指标测定结果 术后第7天两组病人体重均下降,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两组病人的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术后第7天较术前下降,两组比较无显著意义(P>0.05),见表1。
表1 营养指标测定结果(略)
注:与Ⅱ组比较,#P<0.01
2.2 两组临床指标观察结果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近期并发症对照组发生9例,包括切口感染4例、肺部感染2例、消化道霉菌感染3例,而观察组仅发生3例,包括2例切口感染、1例尿道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临床指标观察结果(略)
注:与 Ⅱ组比较,△P<0.01;○P<0.05
3 讨论
胃切除术后,患者都难以恢复胃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术后在应激状态下机体发生的代谢紊乱及持续的高代谢状态,使患者营养状况迅速下降影响机体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患者康复及生存质量。采取适宜的营养支持对调整术后患者的代谢状况,改善蛋白合成及免疫功能,降低获得性感染发生率,改善预后有很大作用,是术后患者营养支持的主要目标[3]。
临床研究表明,术后小肠的蠕动、消化、吸收功能在开腹术后甚至结肠手术后数小时即可恢复[1],国内学者在前期胃肠术后肠内营养临床可行性与安全性探索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此疗法的适应证完善治疗方案及输注方法,对胃十二指肠手术列为常规应用,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1]。术后第一天即开始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的输注。
本试验两组营养指标比较:术后第7天两组病人体重均下降,但对照组平均丢失体重(5.41±2.57)kg,观察组为(3.24±1.65)kg,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果表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给机体提供更多的蛋白质,补充手术创伤后所需的能量,减少体重丢失,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虽不能显著增加蛋白总量,但能减少其下降幅度,有利于术后病人的康复。
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仅可以促进肠蠕动恢复,经过营养素对肠道的机械刺激和对消化道消化液分泌的刺激,可减轻腹胀;还可防止肠粘膜萎缩,预防肠道细菌移位,降低感染发生率,有利于保持正常肝功能[4]。观察组于术后24h内开始均匀输注能全力(高能营养要素),结果显示该组病人胃肠功能恢复明显快于对照组,术后(58.4±12.3)h肛门恢复排气(P<0.01),有少数病例于开始输注时出现恶心、腹胀等轻微不良反应,经调整液体输注速度后缓解,不影响治疗,术后并发症观察组仅3例,而对照组有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观察组的营养治疗费用只是对照组的1/3,能显著减少手术患者的住院天数。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切除术的患者具有比肠外营养有更明显的优势,使用安全、简便,无并发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胡元龙,肖雪明,杨传永,等.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研究.临床外科杂志,1999,7(1):14~16.
2 于昌松,胡元龙.普通外科疾病诊疗指南.北京:科学出版式社,1999.72.
3 赵玉沛,康维明.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现状及展望.腹部外科,2004,17(4):196~198.
4 蒋文瑞,胡自苗,常明.全胃切除术后经空肠造口行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肠外与肠内营养,2002,9(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