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普通外科学》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尿激酶溶栓治疗给药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10-04-29  浏览次数:538次

  作者:肖春林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腿?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我们应用经患肢末梢静脉给溶栓药加近心端浅表静脉阻断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DVT26例26条下肢,男18例,女8例,病程1~10d。均经静脉造影或彩色超声检查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入院时患肢周径与健肢差值,膝上15处为(8.1±1.9),膝下15处为(4.2±1.3).

  1.2 方法

  用橡皮止血带根据患肢血栓不同部位分别绑扎于大腿下1/3或小腿上1/3处,以能够阻断表浅静脉为度,治疗结束后1h撤去,由患肢足背静脉或踝部静脉穿刺给药,药物为50万U尿激酶加入500ml生理盐水,首次剂量尿激酶可用至100万U持续静脉滴注6~20h,连用7d,同时每日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维脑路通400mg连用7d,尿激酶总量可达400万U,常规使用抗生素。溶栓前后检查,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溶栓过程密切观察患肢病情进展情况及呼吸脉搏变化。溶栓其间患者绝对卧床。溶栓1周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连续服用3个月。

  2 结果

  患肢肿胀完全缓解,周径同健侧相关(0.6)20例,静脉造影或彩色超声显示血栓完全溶解:明显缓解者6例,膝上周径差别(1.7±0.8),静脉造影或彩色超声4例血栓完全溶解,2例部分溶解。仅8例随访,3~12个月,有1例下肢膝上两侧周径差别为1.8,行走1公里后肢体肿胀明显,行走困难,需休息后方可缓解,静脉造影显示为深静脉部分再通,静脉瓣破坏;余7例行走无异常,其中3例静脉造影显示静脉通畅,4例彩色多普勒未显异常。

  3 讨论

  尽管目前治疗DVT方法很多,但还是以抗凝溶栓治疗为主。溶栓药物给药途径,主要是通过外周末梢静脉输注,但近年来亦广泛应用导管直接溶栓术。本组26例患者采用经末梢静脉给溶栓药加近心端浅静脉阻断法治疗,效果显著,无后遣症发生,血栓完全溶解率达92%,与报道85%~90%相似[1]。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UK),链激酶和重组组织酶原激活剂(rtPA)因rtPA价格昂贵,链激酶副作用较大,所以我们选择使用尿激酶。

  采用患肢末梢血管给药,并用橡皮静脉止血带于近心端阻断浅表静脉,使得溶栓药物尽可能聚集到血栓形成部位,并且在血栓形成部位较长时间发挥作用,以达到溶栓和保护深静脉瓣膜的目的。经末梢静脉给溶栓药加近心端浅静脉阻断法与导管直接溶栓术相比较,没有复杂的操作技术,没有较大的创伤及穿刺点出血、血肿等并发症[2],无导管对静脉瓣及内膜的进一步损伤。此方法疗效可靠,适合各地基层医院及受技术设备条件限制的医院开展。

  虽然DVT溶栓治疗时肺栓塞率(PE)发生率很低,但有潜在PE可能,溶栓时应绝对卧床,避免按摩挤压患肢等,以减少PE的发生率。从我们治疗的情况看没有出现明显PE症状,有关报道也认为无论取栓与溶栓均不需常规放置下腔静脉滤器[3]。

  参 考 文 献

  [1]张培华.重视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梗死的防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4):194.

  [2]黄新天.介入技术在下肢深静脉形成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3(5):269.

  [3]张皓,张柏根.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取栓术[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4):248.

  肖春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尿激酶溶栓治疗给药方法探讨

  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医院集美总院(嘉庚医院)外科(福建厦门 36102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