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普通外科学》

闭孔疝伴绞窄性肠梗阻2例报道

发表时间:2010-05-10  浏览次数:887次

  作者:杨海松,陈旭,蒋雪松 作者单位:1.贵阳医学院附院 普通外科, 贵州 贵阳 550004; 2.解放军44医院 普通外科, 贵州 贵阳 550009

  【关键词】 疝,闭孔; 肠梗阻; 绞窄性肠梗阻

  闭孔疝是指腹腔脏器经髋骨闭孔向股三角区突出的腹外疝,它属于一种少见疝[1]。国外文献报告仅占全部疝的0.05%~0.7%,占肠梗阻手术患者的0.2%[2,3]。国内报道也不多。闭孔疝因临床少见,其部位隐蔽,缺乏外在表现,且一般外科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术前易被误诊而延误治疗,致使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高。2000-2001年收治2例闭孔疝伴绞窄性肠梗阻病人,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本组2例均为女性,年龄均>65岁,身体消瘦,都有多胎生育史(4~6胎次),1例有便秘史,2例均有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病程3~7 d,均以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入院,其中1例患者伴有右大腿内侧及膝部疼痛,1例患者10 d前曾行肠穿孔修补术。2例病人以往均有类似腹痛发作史,保守治疗后好转。体查:腹部未见肠型,脐周及下腹部轻压痛,未触及包块,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肛门指检未见异常。X线示小肠梗阻。入院均诊断为机械性小肠梗阻,考虑为粘连、肿瘤、肠扭转可能。保守治疗(36~48 h)无效后行剖腹探查,2例患者均有部分小肠嵌入闭孔内,已坏死,行肠切除肠吻合术,闭孔内口用丝线缝合数针关闭缺损。术后患者中1例出现切口感染,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2 讨论

  2.1 闭孔的解剖学

  闭孔由坐骨支和耻骨环抱形成,由闭孔内外肌及其膜覆盖。闭孔管的上外壁由耻骨组成,其余边界则由闭孔肌和膜组成,长2~3 cm,宽0.2~0.5 cm,上下斜行,其中含有闭孔神经、血管和包绕的脂肪垫。闭孔疝有3种变型:第1种最常见的是向闭孔外口突出,其疝囊位于闭孔外肌的前方;第2种的疝囊自闭孔外肌的中和上束中间突出,沿着闭孔神经后股行走,疝囊位于内收短肌的后方;第3种最为罕见,疝囊位于闭孔内外肌及其膜之间。

  2.2 病因学

  闭孔疝是少见的盆壁疝,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6,多见于老年体弱妇女,70~80岁是发病高峰。这与老年人患有诸如慢性支气管炎、长期便秘等致腹内压增高及由于生理性盆腔筋膜松弛、盆底肌肉萎缩有关。妇女骨盆较宽,闭孔管开口略显三角形,且横径较大,易形成疝,且由于多次妊娠,可造成女性会阴松弛,本组2例均为有多胎生育史的女性老年患者。近期研究证实胶原代谢缺陷也是其中一个病因[4]。

  2.3 临床表现及诊断

  闭孔疝的内容物主要为小肠,多为肠管壁疝(Richter疝)[1]。故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全肠梗阻,即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部分病人数月前就可有上述症状。本组2例患者均有此表现。典型的闭孔疝体征为HRS(Howsnip-Romberg Sign):此体征是闭孔神经受压而发生放射性疼痛,表现为患者大腿内侧和膝关节内侧局部刺痛、麻木和异常感觉,在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时疼痛加剧,但当患侧髋关节处于屈曲、内收、内旋位置时,疼痛减轻,有时可消失。尽管HRS具有特异病征的诊断意义,但其阳性率仅为25%~50%[4]。本组有1例患者有此体征。此外闭孔疝还可有以下体征:(1)闭孔神经痛,自腹股沟皱襞处扩展至大腿前侧,呈持续或间歇性;(2)Hannington-Kiff征:大腿内收反射消失,由于闭孔神经受压所致。用食指在膝上方5 cm处越过内收肌,用锤叩打可激发这一反射,并见该肌收缩。与对侧的亢进反射相比,同侧正常的膝髌骨反射指示闭孔神经受压;(3)另一不被广泛了解的征象是腹股沟韧带内侧下方的股三角处有青紫,由于肠梗死的血性渗出液扩展至大腿上侧,阴道检查可在闭孔区扪及一压痛肿块。本组2例未作阴道检查。  尽管闭孔疝早在1724 年就有报告,但至今诊断还是困难的,容易被漏诊,本组2例患者术前均未确诊。国内张兴明等[5]提出5点诊断要点:(1)此病多发生在消瘦多病老年女性;(2)主要临床表现为小肠梗阻,以不全肠梗阻为多见;(3)同侧大腿内侧和(或)膝部压痛(Howsnip-Romberg Sign)征;(4)腹部拍片检查发现小肠梗阻征象;(5)近期有类似发作史。上述(1)、(2)和(3)条为本病的基本表现,如无其他肠梗阻原因者应警惕本病,如加上(4)条可确诊[5]。超声、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也有助于诊断。有学者指出,对于没有肠梗阻症状的可疑闭孔疝病人,CT扫描是唯一在术前能明确诊断的检查方法[6]。CT检查可见:在耻骨肌和闭孔外肌之间、闭孔外肌的上、中束之间及闭孔内外肌之间可看到疝影,具有确诊的价值[4]。

  2.4 治疗

  闭孔疝易发生肠绞窄,应早期手术治疗。手术入路有经腹入路、经耻骨后腹膜外入路、经腹股沟韧带下方大腿根部切口和腹股沟切口 4种,大多数人主张经腹入路,实际上大部分闭孔疝是在剖腹探查时发现的,经腹切口其操作简便,可同时处理疝和肠梗阻,定位梗阻部位,既予回纳,如有肠绞窄和坏死,则作切除, 若术中情况允许应力争修补疝口,疝口较小可缝扎关闭,疝囊较大可用血管钳伸入疝囊底部将其翻转后在疝囊颈部缝扎,多余囊壁可重新塞入疝孔内。有时因闭孔边缘组织坚韧,疝口不能完全缝闭,为防止复发可将子宫固定在疝口,或用带蒂的肌肉瓣、自体的筋膜填塞或人工材料修补等。

  闭孔疝术前误诊率很高,本组2例患者术前均误诊。其原因可能有:(1)本病少见,临床医生经验不足,对此病缺乏警惕性;本组有1例患者已出现有特征的HRS征阳性,但未引起医生的警惕;(2)老年人并发病较多,对相对有特征的HRS征阳性易用其它原因解释而被忽略;(3)老年人反应迟钝,临床表现与肠管病理变化不相称,加之可引起肠梗阻的原因很多(肠道肿瘤、肠粘连、粪便等)。本组1例患者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考虑为粘连性肠梗阻,延长保守治疗时间,延误了手术时机;(4)疝块位于耻骨深面不易扪及;(5)患者年龄大、常合并各种内科疾病,手术风险大。本2例患者均有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病史,使得医生和患者家属难下手术探查决心,延误最佳手术时机。由于诊断困难,在临床就可能导致治疗的不适当或耽误手术时机,导致闭孔疝死亡率极高,多数由于肠切除后吻合并发症。结合文献报告和本组病例,认为首先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警惕性。瘦弱的老年患者当出现不明原因的肠梗阻时,就要考虑到本病存在的可能。要认真检查是否存在HRS、闭孔神经痛、Hannington-Kiff这3大体征,注意腹股沟区及大腿内上区域有无异常,做肛门指检和阴道检查要注意触摸肠外盆腔前壁有无肿块。要注意把HRS征与腹部症状相联系,必要时可做下腹部、盆腔CT检查,确诊后立即手术复位。只要了解该病的特点,考虑全面,细致检查,减少闭孔疝的误诊,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郁解非.闭孔疝[M]//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中卷.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3):266-269.

  [2]Gurlich R, Lindner J.Obturator hernia[J].Rozhl Chir,1996(6):307.

  [3]Ziegler DW, Rhoads JE Jr. Obturator hernia needs a laparotomy, not a diagnosis (see comments)[J].AM J Surg, 1995(1):67.

  [4]孙雨良.闭孔疝[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3(20):100-101.

  [5]张兴明,高根五,朱代华.闭孔疝12例误诊原因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7):438.

  [6]Bergsbein JM, Gondon BE. Obturator hernia: Curre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Surgery, 1996(119):133-13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