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普通外科学》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57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4-16  浏览次数:622次

  作者:薛杰,张玲,刘哲 作者单位:1.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山东 聊城252000;2.聊城市公安局,山东 聊城252000

  【摘要】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于1~3周内,多数经保守治疗有效,治疗上最好先予以生长抑素为主的保守治疗并严密观察,如出现腹膜炎肠坏死征象,则应及时转为手术治疗。

  【关键词】 腹部手术;并发症;肠梗阻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为腹部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多数学者认为它既有肠梗阻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临床上如处理不当,易发生肠坏死、肠瘘、重症感染等并发症。我院1998年以来收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57例,现结合有关文献分析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共57例,男性40例,女性17例;年龄7~78岁,平均58.6岁。术后出现肠梗阻时间4~17天,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胃大部分切除12例,胃穿孔修补术后6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后24例,胃癌根治术2例,腹部闭合性损伤、肝破裂、肝修补2例,小肠破裂、肠部分切除4例,肠修补4例,黏连性肠梗阻松解并回肠切开减压2例,嵌顿疝致小肠坏死行小肠部分切除1例。

  2临床表现本组57例均发生于术后4~14天,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胀、呕吐,梗阻初期可有少量肛门排气或排便,进而出现停止排气排便,腹痛不明显,部分病例腹痛初期明显,腹痛以弥漫性阵发性隐痛为主,腹部可有压痛,压痛区质地韧、肠鸣音弱、短促或稀少。白细胞计数大多偏高,无低血钾、腹膜后创伤等致麻痹性肠梗阻的因素存在,X线检查、腹部平片可见多个液平面成肠腔积气,CT检查可示肠壁水肿增厚、肠腔积气积液和腹腔渗出等情况。

  3治疗本组病例均首选保守治疗。具体方法为禁食、胃肠减压,应用肾上肠皮质激素、生长抑素、抗生素、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方面治疗。5例再次手术治疗,均为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后6~10天,病人出现恶心、呕吐频繁,腹痛转为持续性、阵发加重,腹部出现肠型并不同程度出现腹膜刺激症,经严密观察保守治疗2~5天无效,故再次手术行黏连松解治愈,术后10~14天出院。

  4结果本组57例中5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治愈时间4~13天,平均9.5天。全组均为腹腔污染或手术感染病例,24例阑尾切除病例中均为化脓性阑尾炎,其中14例合并阑尾穿孔,占59.6%。本组胃肠、阑尾破裂及穿孔术后病例40例,占总病例数70%。

  讨论

  分析本组资料,术后早期炎性肠肠梗阻临床表现有以下特点:(1)均有腹腔脏器损伤污染或感染情况;(2)有明显腹胀,呈对称性,无明显肠型及蠕动波,肠音减弱或消失;(3)均表现为肛门停止或仅有少量排便排气;(4)腹痛不明显,无肌紧张及反跳痛;(5)白细胞计数大多升高,但不显著;(6)X线片可见多个气液平面或肠腔积气;(7)CT检查可显示肠壁水肿增厚、肠腔积气积液和腹腔渗出等情况。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首选保守治疗,方法为:(1)禁食,胃肠减压;(2)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3)应用广谱抗生素、甲硝唑或替硝唑防治毒血症,对抗厌氧菌;(4)短期小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促使肠道炎症和水肿消退,缓解肠黏连;(5)使用生长抑素如施他宁、奥曲肽类等,抑制消化液分泌,减少肠液的潴留,减轻肠管扩张和缺血性改变;(6)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7)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提防误将其他类型机械性肠梗阻诊为炎性肠梗阻[1]。如保守治疗无效,临床症状加重,尤其是出现腹膜炎征象时,应及时手术探查,包括:(1)黏连松解;(2)内疝松解复位;(3)肠扭转复位;(4)梗阻肠段近远端吻合;(5)小范围梗阻肠段切除。

  【参考文献】

  [1]潘凯,夏利刚,陈小春.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特点与对策分析[J].腹部外科,2003,3(2):14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