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0-10-18 浏览次数:429次
作者:樊献军,张力峰,谭黄业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59医院 肝胆外科,云南 开远 661600)
【摘要】 目的 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治疗经验与教训。方法 对1990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7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诊断治疗过程及预后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78例中,首发症状为腹部包块者39例,首发症状为邻近脏器压迫症状者27例,其他原因剖腹时发现3例,无症状9例。手术治疗56例,其中良性肿瘤27例,良性肿瘤完全切除率88.9%(24/27);恶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完整切除率57.1%(16/28)。恶性肿瘤术后6例接受化疗,2例术前行放疗,4例术后接受放疗。未行手术治疗者均出院。手术病例中死亡2例,痊愈38例,好转7例,9例病情无变化出院,42例手术病人获得随访,良性肿瘤已生存5~10年14例,恶性肿瘤已生存3~5年5例。结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消化道造影、B超、CT、MRI都有重要价值。治疗,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诊断;治疗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腹部外科一种少见的疾病,我院于1990年1月—2007年6月共收治78例,其中56例经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性35例,女性43例。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69岁。首发症状为腹部包块者39例,首发症状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邻近脏器压迫症状者27例,行其他剖腹手术时发现3例,无症状者9例。
1.2 治疗方法 手术56例,拒绝肿瘤切除1例(为其他剖腹手术时发现腹膜后肿瘤者,仅行活检)。良性肿瘤27例,其中完全切除术24例,切除率88.9%(24/27),大部切除2例,探查活检1例。恶性肿瘤28例,其中完整切除16例,切除率57.1%(16/28),其中4例行联合脏器切除,部分切除5例,探查活检7例(因肝脏、腹腔等转移癌或肿瘤侵犯大血管而放弃手术切除)。恶性肿瘤完全切除者中有13例、部分切除或未切除者中6例术后接受1~3疗程化疗,主要药物为5-氟脲嘧啶、丝裂霉素、环磷酰胺、顺铂或奥沙利铂等;2例行术前放疗,4例接受术后放疗。未手术者中2例穿刺活检为恶性肿瘤接受了放疗,其余10例未行手术而出院。
1.3 结果 手术56例,2例穿刺活检诊断为恶性肿瘤行放射治疗,20例未行手术出院。56例手术者和2例穿刺活检者病理检查结果:来源于胚胎组织22例,神经组织13例,间叶组织20例,不能分类的恶性肿瘤3例。其中良性肿瘤27例,恶性肿瘤31例,详见表1。
手术者中死亡2例,手术死亡率3.5%(2/56),死亡原因:腹膜后创面大量渗血,失血性休克死亡1例;术后下腔静脉或股静脉血栓脱落,肺梗死致死1例,其余38例痊愈、7例好转、9例病情无变化出院。手术治疗56例中42例得到随访:其中良性肿瘤者22例,恶性肿瘤者20例。良性肿瘤者已生存10年以上者8例,5~10年者6例,3~5年者3 表1 5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病理类型例,3年以内者5例。恶性肿瘤者0.5年内死亡4例,1年内死亡3例,3年内死亡8例,生存超过3年者3例,超过5年者2例。恶性肿瘤者生存超过1年的13例均为完全切除者,其中1例术后1年再次行肝转移癌切除,现已生存超过12年。
2 讨论
2.1 诊断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因其位置隐蔽,组织结构复杂,病理类型较多,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占位性表现和压迫性表现是常见的临床表现[1]。 在恶性肿瘤, 当出现压迫性表现时往往已侵犯邻近脏器或有远处转移[2]。本组病例中,良性肿瘤体直径7~25 cm,平均14.8 cm,恶性肿瘤9~20 cm,平均12.2 cm,表示肿瘤大小与良恶性无明显关系。以腹部包块和(或)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压迫症状就诊者占84.6%(66/78)。而腹部包块和消化道症状并非腹膜后肿瘤的特异性表现。故诊断上应与腹腔内疾病鉴别。腹膜后肿瘤包块触之较为固定,梗阻症状也不明显,本组无1例发生消化道梗阻。影像学检查对于判断肿瘤的位置、范围及邻近器官、血管受压、推移和浸润等情况是必要的。消化道造影检查有助于排除消化道疾病,可显示消化道移位、受压及与后腹膜粘连固定的位置,为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3]。本组78例中32例行消化道造影,28例(87.5%)有阳性发现。B超检查有助于定位、鉴别实质性和囊性肿瘤,可对部分畸胎瘤作出诊断。本组除3例是剖腹手术时发现外,其余75例行B超检查均发现肿块,阳性率100%。CT和MRI为诊断腹膜后肿瘤较理想的方法,其图像分辨率较B超为高,可基本明确肿块的边界及邻近脏器受侵犯的程度,对肿瘤的性质也能有一定的判断,但CT和MRI也不能完全准确判断邻近脏器是否受累。本组69例曾行CT检查,诊断腹膜后肿瘤者67例,2例误诊为腹腔内肿瘤(1例诊断为肝癌,1例诊断为胰腺肿瘤)。
2.2 治疗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最有效的方法[1~2,4]。良性肿瘤以膨胀性生长为主,有较完整的包膜和边界,易于切除。本组良性肿瘤切除率为88.9%(24/27),对于与周围粘连难于切除的良性肿瘤,可实施部分切除,以解除或缓解肿瘤对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本组2例部分切除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恶性肿瘤常为浸润性生长,易侵及邻近器官和大血管,发生远处转移,加之患者可伴有营养状况差或恶病质,使手术难于彻底切除,本组切除率为57.1%(16/28)。肿瘤侵犯周围脏器非手术切除的禁忌证,侵犯邻近器官的恶性肿瘤,条件许可的可实施联合脏器切除。本组4例患者实施联合脏器切除,其中1例为神经母细胞瘤,行肿瘤、脾脏、右肾上腺、胰尾和横结肠部分联合切除,术后生存18个月;1例恶性间叶瘤行肿瘤、右卵巢和部分小肠切除,术后生存2年零2个月;2例恶性畸胎瘤行肿瘤与小肠或结肠部分切除,其中1例术后1年再次行肝转移癌切除,现已生存超过12年。对于难于彻底切除的恶性肿瘤可实施部分切除,以改善症状。实施腹膜后肿瘤切除手术前,应根据影像学资料对肿瘤的位置,邻近组织、可能受累的器官和大血管有足够的了解。术前患者作肠道准备,以备手术可能切除受累肠段,手术切口应显露充分,便于止血。术中注意探查肿瘤及周围情况,沿肿瘤包膜分离或在恶性肿瘤假包膜内分离切除肿瘤,应注意控制出血。腹膜后间隙血管及淋巴管丰富,注意结扎,以免术后渗血或引起淋巴瘘。本组1例恶性畸胎瘤切除后,因腹膜后间隙渗血不止,发生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应引以为戒。关于腹膜后恶性肿瘤的放疗和化疗,目前意见不一[1]。放疗容易并发放射性肠炎,而化疗疗效尚不肯定。因此手术切除,包括复发再手术切除是目前较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869-875.
[2] 李 澍,王亚农,朱慰祺,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J].中华外科杂志,1992,30(11):648-650.
[3] Lowman RM,Rmand D.The role of Berium cantrast studies in diagnosis of retroperitoneal tumors[J].Radiology,1975,69(1):641-643.
[4] 樊献军,耿协强,陈 辉,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8,7(4):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