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发表时间:2010-02-10 浏览次数:776次
改良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作者:董建敏 夏永兴 杨春雷 作者单位:1鹰潭市中医院 外科 2南昌大学鹰潭医院 外科 【关键词】 Heller 手术 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Heller手术后常发生感染、瘢痕性再狭窄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尤其是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高达20%~50%[1]。为此,临床外科医师对手术方式不断进行探索和改进[2]。本研究采用食管胃黏膜外肌层纵切横缝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5例,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1992年5月—2007年5月南昌大学鹰潭医院外科贲门失弛缓症10例及鹰潭市中医院外科贲门失弛缓症5例。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16~49岁,平均年龄30.5岁;病程1~18年,平均5年。15例均有间歇性进食梗阻症状,7例伴呕吐和脱水。所有患者体质量均下降,其中贫血8例。钡餐检查示食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最粗者横径7.0 cm,食管下段、贲门呈鸟嘴样狭窄。5例胃镜检查示食管扩张,腔内食物潴留,贲门部紧闭,胃镜前进受阻。 1.2 手术方法 15例均于全身麻醉下行改良Heller手术。全身麻醉后经胸或腹部切口,探查确诊后游离食管下段,切开食管胃前壁肌层直达黏膜下层,食管肌层切开5~6 cm,贲门胃底肌层切开0.5~1.0 cm, 黏膜膨出后将肌层与黏膜分离1/2周以上,将胃管尖端退至贲门近端,压闭胃底后做水试验,加压向胃管内注入空气50 mL,检查有无环行肌束影响黏膜膨出,如有则进一步彻底切断,有气泡逸出则说明黏膜剥破需用细丝线做黏膜修补。局部冲洗后将纵行切开的胃食管肌层切口上下两顶点做浆肌层缝合,切口两侧浆肌层也相对应缝合,遮盖保护食管黏膜。全组患者未附加抗反流手术。2 结果 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进食均恢复正常,无早期并发症及死亡病例。12例患者随访1~8年,进食均通畅,恢复正常饮食,体质量增加,能参加原来劳动。仅1例偶有反酸,剑突下有烧灼感,食管钡餐通过均顺利,食管扩张明显减轻或消失,无术后复发、狭窄病例。3 讨论 3.1 改良Heller术式的优点 改良Heller术式较传统术式有以下优点:1)食管与胃切口两侧缘分别相对应缝合,使食管和胃黏膜形成的皱襞增长;黏膜面向腔内突出折叠起活瓣样作用,能预防胃液反流。2)覆盖食管黏膜,防止黏膜过度膨胀或穿孔,即使术中不慎剥破黏膜,修补后因有肌层覆盖,保护创面,不会形成感染及脓胸。3)保持食管贲门肌层适当收缩性,减少胃液反流,防止切开肌层两侧缘自身再愈合致术后再狭窄。4)操作简单,损伤少,解剖位置无大变化故不影响解剖生理功能。 3.2 手术注意问题 1)多数病例(本组11例)经胸切口,具有术野暴露好、食管胃肌层切开与剥离较易、利于缝合、食管迷走神经不易损伤等优点。对年老体弱、心肺功能差者或处理腹部并发症时,可选用腹部切口。2)食管胃肌层切开范围,其上端一定要超过狭窄部,贲门胃底肌层达0.5~1.0 cm,可达到狭窄部完全松解。切口过长会增大肌层缝合张力,破坏食管胃联合部括约机制,易误将Helvetices环切断,致胃食管反流[3]。3)术中黏膜游离后一定要做水试验,既可检查有无残存未切断的环形肌纤维,又可检查黏膜有无剥破,以便及时修补,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4)仔细修补食管裂孔及膈食管韧带,减少并发症[3]。【参考文献】[1] 孙培吾.贲门失驰缓症[M]//王吉甫.胃肠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3-45.[2] 蓝芳乾,张庆斌,梅宏,等.贲门失驰缓症的外科治疗[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1996,3(1):42.[3] 宋庆青,张应荣,周政,等.经腹改良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2,11(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