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普通外科学》

胃肠道间质瘤15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18  浏览次数:899次

作者:刘乃青,苗瑞政,姜言明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消化道原发性非上皮肿瘤,易于误诊,预后较差。今将收治15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9例,女10例,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56.2岁,其中45岁以上12例(80%)。主要表现:呕血6例(40%),黑便10例(66.7%),贫血12例(80%),恶心呕吐等消化道梗阻症状4例(26.7%),腹部包块4例(26.7%),腹痛5例(33.3%),腹部不适4例(26.7%),1例(6.7%)无明显临床症状,系体检中发现。

    1.2  诊断方法  主要是消化道造影和内镜检查,其中上消化道钡餐发现肿块9例(60%),进一步胃镜活检,术前确诊间质瘤2例(22.2%);小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发现肿块4例(26.7%),其中1例在小肠间形成内瘘;钡灌肠发现结肠肿块2例(13.3%),其中1例进一步经结肠镜取活检,术前诊断间质瘤。在15例胃肠道肿块中,性质不明者12例(80%),术前活检证实为间质瘤的仅3例(20%)。在上述常规检查发现肿块后,我们应用B超和CT进一步明确有无其他器官转移和局部浸润生长,其中B超发现肝脏转移2例,CT发现周围浸润生长5例,其中1例内瘘病例进行CT三维重建,清晰显示内瘘肠管和膀胱的浸润生长关系。

    1.3  手术和病理结果  本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胃部肿瘤8例(53.3%)(胃体部3例,胃窦部4例,胃底部1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4例(空肠3例,回肠1例且形成内瘘侵犯膀胱);结肠2例。肿块大小2~20cm,平均直径6.5cm。2例胃体肿瘤发生肝脏转移,行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姑息性切除,其余胃部肿瘤行D2根治手术,小肠和结肠切除范围距肿块边缘5cm,清扫肠周和系膜淋巴组织,内瘘并膀胱浸润病例将瘤体和内瘘肠管受浸润膀胱的一部分均切除,行肠吻合并膀胱修补。术后病理均经免疫组化证实c-kit蛋白(CD117和CD34)阳性,而部分上皮指标CK、Des等为阴性, 其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7例,恶性5例。

    1.4   术后治疗和随访情况  术后均未进行放、化疗。2例肝转移病人分别死于术后4月和6月;内瘘并浸润膀胱病例术后存活1年。其余病例间隔2月或半年来院门诊复查,未见复发转移,生存至今。

    2  讨  论

    2.1  诊断  GIST可分化为肌源性、神经源性、肌和神经混合性和未分化性4种类型,是一类临床上少见的低度恶性潜能的软组织肿瘤,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但通常50~70岁为高发年龄组,好发部位依次为胃、小肠、大肠、食管。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上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等,症状为非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本组肿块12例,达80%。

    常用的诊断方法是消化道造影和内镜检查,其中上消化道钡餐和小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对肿块的检出率较高。内镜对某些腔外生长型病灶可能会漏诊,由于GIST的病变处粘膜常不受损害,所以内镜的定性确诊率并不高,本组11例内镜检查仅确诊3例,占27.3%。B超、CT除可发现原发肿瘤外,对肝脏等实质器官的转移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此外,CT还可看出周围的浸润性生长,其三维重建可以清楚显示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本组的转移病灶均经B超、CT发现,内瘘并膀胱浸润病例,术前CT已经发现,经三维重建后有效地指导了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仍是确诊GIST的主要手段,免疫组化CD34和CD117阳性是诊断GIST的金标准[1]。本组所有病例最后都经病理确诊。

    GIST分为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三种类型,恶性指标可分为肯定恶性指标和潜在恶性指标,明确的恶性指标为:①组织学证实有转移;②浸润临近器官;③出现脂母细胞、软骨母细胞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样区域。潜在的恶性指标[2]有:①肿瘤直径≥5cm;②核分裂≥5个/10或50HP;③肿瘤细胞密集的程度,小上皮样细胞呈细胞巢或腺泡样排列;④肿瘤坏死;⑤核异形性;⑥肿瘤边界不规整呈舌状浸润于临近的粘膜下层、粘膜层或固有层。GIST良、恶性判断标准[3]:①良性间质细胞瘤无任何恶性指标;②潜在恶性间质细胞瘤仅具有一项潜在恶性指标;③恶性间质细胞瘤具有一项肯定恶性指标或者具备两项潜在恶性指标。本组的病理良恶性就是据此标准诊断。

    2.2  治疗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GIST的唯一有效方法。原则是完全切除肿瘤并尽可能保留胃功能[4,5]。但在具体的手术方式、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和放化疗问题上仍存在争议。一般建议3cm的GIST可行局部或楔形切除;3~5cm根据所在部位楔形切除或胃大部切除术;直径5cm者均应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切缘要保证5cm,如有临近器官转移浸润,可考虑多脏器联合切除,任何术式切缘都必须无肿瘤累及。欧美学者认为GIST以血行转移为主,极少出现淋巴结转移,可不必行淋巴结清扫,但日本报道胃平滑肌肉瘤淋巴结转移率高达18%,与早期胃癌的转移率相近,故应行淋巴结清扫范围,D2手术即可。本组均行根治性切除,因术前无法辨明其良恶性,另外GIST的手术中也不主张行冰冻切片检查,转移病灶也一并切除,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发现只有2例肝转移和1例膀胱浸润患者在一年内死亡, 其余病人目前存活良好,比文献报道的效果好。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术中不能确诊的可疑恶性GIST患者,宜按恶性治疗,可以免于二次手术,且降低复发率。术后的辅助治疗,目前只有格列卫,虽然国内外相关报道具有一定疗效,但由于价格昂贵,尚未普及应用。

    参  考  文  献

    [1]师英强,杜春燕.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治疗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03,18(4):263264.

    [2]张汝钢,房殿春.胃间质细胞瘤三例[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5):265.

    [3]Hurlimann J.Gad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Animmunhistochemical study of 165 cases[J].Histopathology,1991,19:311312.

    [4]Langer C,Gunawan B ,Schuler P,et al .Prognostic factors influnencing surgical management and outcome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Br Surg,2003,90:33233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