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甲硝唑联合氟哌酸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6-10  浏览次数:1138次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俗称“臭耳底子”,是指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愈拖延所致[1]。由于儿童免疫力较低及机体抵御功能尚未成熟,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率明显高于成年人,因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以儿童居多。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严重时甚至可引起颅内、颅外的并发症,必须及时治疗,减少其危害。近年来我院采用甲硝唑联合氟哌酸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明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所取300例病例为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50例。对照组中男100例,女50例,年龄2个月~45岁,其中130例为儿童。病灶单侧120例,双侧30例。试验组中男95例,女55例,年龄3个月~48岁,其中128例为儿童。病灶单侧125例,双侧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灶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青霉素+氯霉素治疗,青霉素静脉滴注,患耳用3%双氧水清洗干净后叮嘱患者保持患耳向上,滴入0.25%氯霉素滴耳液,并轻加压耳屏活动,促使药物进入耳腔。保持侧头位10 min左右,对小儿患者指导家属进行头位的维持。对于双侧均患病的患者,双侧耳朵交换进行。成人每次5~7滴,3次/d,儿童每次1~2滴,3次/d,1周为一个疗程。试验组给予甲硝唑+氟哌酸治疗,耳道处理同对照组,先滴氟哌酸5~7滴,其他处理同对照组,1 h再滴入甲硝唑液5~7滴,儿童酌量减少药量,一般给予1~2滴,3次/d,1周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症状,测试听力、鼓室声导抗图变化等,痊愈的患者停药,未愈的患者继续给药。

1.4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耳道无脓性分泌物,听力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分泌物明显减少,听力有所恢复;无效:临床症状及听力均无改善。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鼓室导抗图变化:试验组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10例用药后耳道出现烧灼感,试验组8例出现轻微烧灼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化脓性中耳炎是常见疾病之一,非季节性,全年都可以发生。本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极大的影响患者生活、学习和工作。化脓性中耳炎初期多为急性,但由于未被重视或治疗的不当,常容易因病情的延误而演变为慢性,此时治疗难度将明显增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理变化轻重不一,轻者病变主要位于中鼓室的黏膜层,以鼓室黏膜充血、水肿为主要临床症状,此时期也较易治疗。而重者黏膜可出现增生、肥厚,若黏膜破坏,病变深达骨质,听小骨、鼓窦周围、乳突甚至岩尖骨质都可以发生骨疡,形成慢性骨炎,病变迁延不愈[2]。

由此可见本病必须尽早给予科学合理的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脓性分泌物引流通畅、清除病灶、重建听力。该病多为需痒菌和厌氧均混合感染,因而临床常联合采用抗需氧菌和抗厌氧菌治疗法,而对于单一采用抗需氧菌和抗厌氧菌的临床报道比较少。为拓展本病治疗方案,笔者就青霉素+氯霉素(抗需氧菌)和甲硝唑+氟哌酸(抗厌氧菌)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后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前者,且后者未增加不良反应。笔者分析原因可能是化脓性中耳炎引流不畅给厌氧菌繁殖提供了“温床”,同时多数厌氧菌对一般的抗生素不敏感,因而给予抗需氧菌药物无法达到满意的疗效。氟哌酸为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通过抑制细菌DNA的合成抑制病菌的繁殖,对厌氧菌抗菌作用强。同时甲硝唑对厌氧菌DNA有较强的降解作用,同样可抑制厌氧菌的繁殖[3]。两者合用,可增强抑制厌氧菌,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笔者建议临床使用。

4参考文献

[1]王正敏.耳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9.

[2]杜晨,张珂.儿童及青少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特点[J].中国耳鼻喉头颈外科,2011,18(7):342.

[3]韩浩伦,丁瑞英.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浅谈[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08,10(4):24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