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内镜治疗上颌窦囊肿51例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20 浏览次数:1090次
在临床实践中上颌窦囊肿是罕见的,并应附有和清除上颌窦囊肿手术切除的临床症状,诊断。传统的柯—陆氏手术治疗组织损伤后,常引发的面部疼痛,麻木等并发症。上颌窦囊肿手术切除微创鼻内镜检查中的应用。2006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上颌窦囊肿51例鼻内窥镜治疗部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51例患者,男32例,女19例,年龄15~71 岁,平均39岁。左侧26例囊肿,右侧18例,双侧7例,共58侧。14 年2个月的时间,平均(53±4.2)个月的头痛,31例临床症状通常沉闷,位置不固定;7例面部的疼痛或不舒服;鼻泪流黄5例, 8例血与泪的术前接受了鼻窦冠状位扫描提示上颌鼻窦囊肿直径为0.5~3.3 cm,平均(1.4±1.1)cm,窦囊肿11侧,单囊型47 侧,单纯上颌窦囊肿37侧,21侧相关与上颌窦炎。
1.2 手术方法:12例全身麻醉,局部麻醉39例,局部麻醉1%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收敛鼻腔黏膜麻醉,1%利多卡因蝶腭神经阻滞麻醉,阿格钩突在0度,30度,70度显微镜被用于不同的囊肿手术切除,经下鼻道窗口(35侧),那就是,在鼻子,对皮肤和黏膜切口接线鼻底,如剥离鼻中隔剥离黏骨膜暴露鼻腔外侧壁的下鼻道,从下鼻甲前端1.5穿刺针进入上颌窦外侧壁,咬骨钳扩大骨开放,内窥镜和手术器械的合适的选择,切除囊肿或使用不同角度鼻窦电动切割切除囊肿,下鼻甲肥大,与下鼻甲骨折移位或漂移切除下鼻甲前端部分只有下鼻甲骨折,鼻下,为了扩大手术视野,手术,鼻下,侧壁的Windows上颌窦囊肿切除手术与传统方法不同的唇龈沟黏骨膜剥切到一定的范围、上颌窦前壁钻孔的上颌窦囊肿在拆卸前,从而大大减少疼痛的术后肿胀和缩短术后愈合时间。上颌窦自然开口(15侧),钩突上颌窦自然开口,寻找和扩大的自然开口囊肿切除一个适度扩张;(8侧窗,在鼻子,在同一时间),即,同时打开上颌窦自然开口和Windows下鼻道外侧壁,并去除囊肿。
术后抗炎鼻腔填塞纱布提取后的两天,鼻腔的定期清洁, 2周后清理血痂,便血,至二月的2个星期仔细清洁囊泡或肉芽生长,分离粘连,门诊清理的,通常持续3个月,直到光滑的黏膜,上皮纤毛活动加速器同时,随着中成药鼻炎片和局部使用类固醇鼻腔用药。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没有面部肿胀,溢泪,鼻感染、粘连等并发症,术后患者症状(如头痛、面部不适,鼻流黄水,眼泪在血)在3 个月内消失35例随访平均12(3~18)个月,门诊内镜检查显示上颌窦口光滑,上皮化良好,在下鼻道黏膜光滑的窗口,上颌窦腔黏膜恢复良好,无一例囊肿复发。
3 讨论
上颌窦囊肿通常引起炎性反应,过敏和其他原因使毛细血管渗出,渗出液潴留逐渐形成的黏膜肿胀,不伴有上颌窦囊肿的临床症状,不能被处理。传统的上颌窦囊肿的柯—陆氏手术治疗鼻窦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充分暴露给窦,但损害,出血,术后面部麻木的常见原因,肿胀等并发症[1]。鼻内镜上颌窦手术方法简单,快速,安全,出血少,痛苦少,易于接受的[2]。上颌窦囊肿的内镜治疗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对上颌窦炎自然开口组21例上颌窦的首选方法;经下鼻道外侧壁的Windows操作有助,而不是正常的窦生理功能的干扰通常适用于开放窦,窦清洗。35例在本组单纯上颌窦囊肿的Windows下鼻道外侧壁;自然上颌窦开口或下鼻道外侧壁的窗口有一些死角,造成一定的困难,手术照明和操作,中、下鼻道联合窗口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对侧开口上颌窦自然的方法,手术是很难获得满意的角度,再加上下鼻道的窗户,顺利排出囊肿。因此,上颌窦囊肿采用的程序,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的灵活性。上颌窦囊肿的内镜手术过程,对上颌窦自然口和下鼻道外侧壁的扩展,为囊,切除钩突的最重要的前提,有弯曲的吸头沿下鼻甲附着仔细探查,通常可以在上颌窦口发现,使用吸切割钳扩大窦口是更合适的,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和鼻下,侧壁在组51例术中并发症并不[3]。近年来,国内学者采用上颌窦囊肿微波或激光治疗已经取得了发展囊肿治疗的一个很好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采用常规手术器械爬囊肿或使用不同的囊肿切除组角刀,从手术和术后随访的观点,也实现了满意的结果[4]。总之,对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影响范围小,出血少,该术式具有视野清晰,无盲区,清除病变组织彻底,术中损伤小,术后反应轻,且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独特的优势,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最佳选择。
4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74.
[2] 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0.
[3] 曹忠胜,张红一,寇庆晶.鼻内镜下射频治疗上颌窦囊肿的临床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2004,10(6):55.
[4] 冯云海,殷善开.鼻内镜下CO2激光辅助治疗上颌窦囊肿[J].应用激光,2005,25(1):63.
[收稿日期:2013-07-16 编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