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鼻窦负压置换法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护理指导与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14-01-16  浏览次数:879次

我院2011年~2012年对门诊76例儿童慢性鼻窦炎采取鼻窦负压置换法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2012年门诊收治的儿童慢性鼻窦炎76例,其中男35例,女41例,年龄12~32岁,平均7.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年。

1.2病因及特点:儿童鼻窦窦口相对较大,感染易经窦口侵入鼻窦;鼻腔和鼻道狭窄,鼻窦黏膜嫩弱,淋巴管和血管丰富,一旦感染黏膜肿胀加剧,分泌物也较多,且极易阻塞鼻道和窦口,引起鼻窦引流和通气障碍;儿童机体抵抗力差,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传染病,常继发此病;腺样体肥大阻塞后鼻孔,影响鼻-鼻窦通气引流;易发生鼻腔异物、鼻外伤而继发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肺炎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1]。

1.3临床表现及诊断:主要表现有鼻塞、流脓性或黏液性鼻涕、头痛或鼻出血,可能伴有腺样体肥大或其他全身性疾病。临床上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鼻窦CT可作诊断。

1.4治疗:首先应采取规范保守治疗。全身使用抗生素,以口服为主,疗程至少1个月。同时鼻腔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充血剂。若有腺样体肥大,可辅以腺样体切除术。鼻窦置换亦是保守治疗的方法之一。经上述治疗绝大多数可康复,若病情迁延或不能康复,可选择鼻窦手术。

 

2护理指导

2.1心理护理:慢性鼻窦炎多因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而迁延所致,患儿因长期反复发病而明显焦虑,学习成绩下降,对治疗缺乏信心,加之年龄小对治疗难免有恐惧和紧张心理。护士应主动、热情向患儿和家长介绍鼻窦负压置换治疗的目的、方法和相关配合注意事项。在治疗时允许家长陪同,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放松患儿身心,提高配合度,顺利完成治疗[2]。

2.2治疗指导:在做鼻窦负压置换前,指导患儿擤净鼻涕,仰卧,肩下垫枕,头部后仰,使下颌颏部与外耳道口连线与水平线垂直,将以0.5%麻黄碱NaCl溶液为主并适当配入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α-糜蛋白酶的混合液约2~3 ml注入两侧鼻腔,用棉球按压鼻翼使之分布均匀,保持头位不动1~2 min。用连接吸引器(负压不超过24 kPa)的橄榄头塞入一侧鼻孔(不能漏气),用手指按住另一侧鼻孔,嘱患儿连续发“开、开、开”声音,此时软腭上提,鼻腔和鼻咽腔处在封闭状态。同步开动吸引器,此时鼻腔处于负压状态,低于鼻窦内压力(正压),于是窦内脓液经窦口排入鼻腔,继而被吸除。当“开”音中断时,软腭复位,鼻腔和鼻咽腔与外界开放,此时鼻腔压力与大气压相等(正压),窦内是负压(窦腔内脓液被排出后形成),于是鼻腔内药液经窦口进入窦内。连续发断续的“开”音,使鼻腔和鼻窦内正负压交替改变而达到治疗目的。每次塞住一侧鼻孔,反复吸引鼻腔,持续约1~2 s,如此重复6~8次。一侧洗净后,同法吸引另一侧鼻腔。在吸引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吸引器的压力,如吸引时间过长、压力过大,可引起头痛、耳痛或鼻出血。若发现此种情况应立即停止吸引。期间若分泌物过多,可用清水吸洗橄榄头。吸引完毕,用呋麻滴鼻液滴鼻,休息1~2 min后起床。

2.3注意事项: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鼻出血、鼻息肉、鼻部手术后伤口未愈、鼻前庭炎、鼻前庭疖、高血压者禁做。

 

3健康指导

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和增强营养等方式增强抵抗力。指导患儿正确擤鼻、滴鼻,遵医嘱按时正确用药和配合治疗。教会患者正确进行体位引流方法:鼻腔用1%麻黄碱收敛黏膜,使窦口通畅。若为上颌窦炎,则头前倾90°,患侧向上;如为额窦病变,则头位直立;如为前组筛窦积脓,则头位稍向后仰;如为后组筛窦病变,则头位稍向前俯;如为蝶窦病变,则需低头,面向下将额部和鼻尖抵在某一平面。保持要求的位置15 min[3]。

 

4结果

76例儿童慢性鼻窦炎患者经过合理治疗和护理后,所有患者的鼻窦炎症状得到有效控制,鼻腔通气明显改善,头痛消失,生活质量明显得到了提高。

 

5小结

儿童鼻窦炎是儿童较为常见的疾病,儿童由于身体未发育完善和抵抗力差,鼻窦黏膜嫩弱,淋巴管和血管丰富,鼻窦开口较大,常伴有腺样体肥大,因此儿童更易患鼻窦炎,影响生长发育、生活和学习。且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首先应采取规范保守治疗。鼻窦置换法是保守治疗的方法之一,此法能促使鼻腔通气和鼻窦引流而达到治疗目的。治疗前耐心与患儿及其家长沟通,加强指导,治疗后给予健康指导,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6参考文献

[1]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8.

[2]杨霞,谢文涛,刘秀容.鼻窦置换疗法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0,8(17):1526.

[3]席淑新.眼耳鼻咽喉口腔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