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手术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致反复发作的 分泌性中耳炎

发表时间:2012-08-29  浏览次数:802次

  作者:于丽  作者单位:济南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山东 济南 250013

  【摘要】探讨治疗儿童经手术切除肥大腺样体后致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对32例行腺样体切除后患儿进行听力、声阻抗、纯音测听方面的检查。结果:治愈28例,好转3例,无效1例,有效率96.9%。结论:切除腺样体可作为治疗儿童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ME)的手段之一。

  【关键词】 中耳炎 伴渗出液 腺样体切除术 听力检查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adenoidectomy for severe secretory otitis media. Methods: Audition, acoustic impedance and pure tone audiometer were measured in 32 cases after adenoidectomy. Results: Twentyeight cases were cured, three cases had some responses, and one case had no response. The response rate was 96.9%. Conclusion: Adenoidectomy is one of the efficient means for pediatric severe secretory otitis media.

  [KEY WORDS]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Adenoidectomy; Hearing tests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ME)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儿童发病常见,持续的分泌性中耳炎可引起儿童的听力障碍,特别是在语言形成时期(2 5岁),可引起语言发育障碍[1]。长期以来儿童腺样体肥大被认为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腺样体是咽淋巴环的一部分,作为机体的免疫器官,出生后即存在,6 7岁时最大,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萎缩。当腺样体肥大时会阻塞鼻咽部引起咽鼓管机械性阻塞,另一方面腺样体炎也是一个感染灶,可引起咽鼓管的逆行感染[2]。我们对32例腺样体肥大致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行腺样体切除,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2年7月至2005年7月我院收治单纯腺样体肥大致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32例(41耳),其中男21例,女11例,3 11岁,平均7岁,病程1 3年,均经鼻咽侧位X线片或鼻内镜证实腺样体肥大,主诉听力下降、耳闷,查体见鼓膜内陷、光锥变形,鼓膜颜色呈淡黄色或琥珀色;行声阻抗检查,曲线显示B型28耳、C型13耳;纯音测听听阈35 40?dB,对不能配合纯音测听的患儿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听阈为35 45?dB。

  1.2 方法 患儿均在全麻插管下,对本组患者行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药棉(生理盐水30?ml和1‰的盐酸肾上腺素3?ml)收缩鼻腔3次后,在鼻内镜直视下用切削器由下向上切削,直达鼻咽部,避开咽鼓管圆枕和鼻中隔后缘。术中保持内窥镜镜头清晰,用切削器完整切除增生腺样体组织,与周围黏膜相平,但注意切除组织切勿过深,以免伤及其他组织和术后瘢痕形成,术腔充分止血,个别情况采用电凝止血。有中耳腔积液者同时行中耳腔穿刺抽液,必要时可注入地塞米松5?mg和α糜蛋白酶4?000?U混合液2?ml冲洗。术后全身应用抗菌素和适当的咽鼓管吹张及鼓膜按摩等辅助治疗。对扁桃体肥大的患儿可同期行扁桃体切除术。

  1.3 随访 术后3个月随访所有手术患儿,观察其鼓膜的颜色和活动度、光锥的改变、听力(复查纯音测听必要时作ABR)的提高、声阻抗测试的结果。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鼓膜已呈灰白色,动度好,光锥正常,听力正常,声阻抗测试为“A”型图;好转:鼓膜颜色未完全恢复,动度不是很好,光锥未完全恢复正常,听力有所提高,声阻抗测试仍为“B”型图或“C”型图;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听力和声阻抗与术前无明显改变。

  2 结 果

  术后3个月随访所有手术患儿,听力提高或恢复28例36耳(87.5%),好转3例5耳(9.4%),无效1例(3.1%),总有效率96.9%。

  3 讨 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是致聋原因之一,由于初发症状不明显或年龄小不善诉说,易被误诊,特别是单耳OME,因一侧听力正常,早期难以引起患儿和家长察觉。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基础。而腺样体肥大是咽鼓管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其机制有:(1) 肥大的腺样体直接压迫了咽鼓管咽口,从而导致咽鼓管的功能障碍,诱发OME[3];(2) 腺样体是鼻咽部微生物的“储蓄池”[4],从OME患儿的鼻咽部和腺样体组织中可培养出相同的病原菌,OME感染源性学说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3) 咽鼓管的逆流,增大的腺样体可阻塞后鼻孔,导致吞咽时鼻咽部压力升高,致使咽部分泌物向咽鼓管返流进入中耳;(4) 腺样体免疫异常,腺样体被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活性增强,引起局部免疫异常,可能向中耳腔提呈抗原抗体复合物或释放淋巴因子,引起OME。

  中耳腔黏膜本身就是一个“免疫休克器官”,当病原微生物进入咽鼓管至中耳腔后,可以引起中耳腔黏膜免疫反应,产生局部免疫异常,腺样体感染后可以作为一个病灶,影响咽鼓管的功能(阻塞或炎性反应),形成OME,或使OME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切除肥大的腺样体并保护好咽鼓管口和圆枕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措施,而且可以减少其复发。传统的腺样体切除术不是在直视下操作,有可能造成腺样体组织残留、切除范围和深度不当引起咽鼓管口及圆枕损伤形成瘢痕粘连,造成咽鼓管口狭窄甚至闭塞影响治疗效果。而腺样体肥大造成的分泌性中耳炎在鼻内镜直视下进行腺样体吸切术具有传统切除方法不具有的优点,视野清楚,切除彻底,不易残留,不易切除过深和损伤其他周围组织,并且在直视下对创面止血能更彻底更完全,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此外,小儿分泌性中耳炎除腺样体病灶外,常可有慢性鼻窦炎或慢性扁桃体炎的病灶的存在,应注意同时检查这些部位,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房居高,王保华,王艳华.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腺样体免疫状态的探讨[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5,2:171173.

  [2] 张湘民,黄选兆.咽鼓管主动开放通气及泵吸排液机制探讨[J].中华耳鼻咽喉科学杂志,1994,29(3):166169.

  [3] Takahashi H, Honjo I, Fujita A. Endoscopic findings at the pharyngeal orifice of the eustachian tube in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J].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1996, 253:4244.

  [4] 刘应万,王尔贵,阎萍,等.鼓膜切开置T型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4):18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