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12-08-23 浏览次数:786次
作者:陈玉莲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 广州
【摘要】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健康教育的临床意义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系统的健康教育,包括心理指导、发病前饮食及睡眠等生活习惯的讨论和指导、用药指导等。 结果: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发病前都有过感冒、熬夜、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通过指导,患者都能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治疗。 结论: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应用系统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主动地配合治疗,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避免使用药物引起的并发症,对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同侧耳再发病及对侧耳发病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 健康教育 内容
突发性耳聋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多在3 d内听力急剧下降。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迷路水肿、血管病变和迷路窗破裂有关,可伴耳鸣、眩晕、恶心、呕吐。我科对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105例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对提高治疗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共105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47例,30岁以下37例,30岁~50岁42例,50岁以上26例。双耳先后患病9例 ,其余为单耳患病。
1.2 方法
通过护士与患者一对一交流、病区工休会知识讲座、发放健康教育手册、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宣教。出院当日主管护士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并告知复诊时间。
2 健康教育内容
2.1 心理指导
重视心理干预,由于患者突然发生听力下降,给生活带来不便,易产生急躁、焦虑情绪,急于知道自己的听力能否恢复。护理人员要耐心地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要让患者了解疾病发作的诱因及影响疾病的转归与预后的因素,如生气、忧郁、悲伤、疲劳、饮酒、失眠等。告知患者积极治疗优于消极观望。指导患者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及情绪,安心耐心地接受治疗。护理人员还要与家属多沟通,使患者能够得到家属的支持与鼓励,放下平日来自于工作、学习、家庭的压力,轻松地接受治疗。
2.2 饮食指导
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性,指导患者饮食要清淡,低盐饮食,预防内耳水肿;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辛辣、 煎炸等刺激性太强的食物,多进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酒。
2.3 睡眠与休息
了解患者发病前的睡眠习惯,有无经常失眠或者睡眠时间不足,告知失眠易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情绪低落、 烦躁,影响治疗效果,所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尤其重要。入院后尽量将患者安排在单间或双人房间,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指导患者可采用睡前喝一杯牛奶、热水泡脚、自我放松等方法促进入睡。如不能自我调节的,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镇静催眠药物,如安定、舒乐安定等。
2.4 药物治疗指导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故指导患者入院后不要再外出,应尽快地使用药物治疗。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所用药物的作用、注意事项、使患者主动配合。例如突发性耳聋早期一般要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停药前需按疗程逐渐减量,以防反跳现象出现。用药期间还应观察其副作用,如胃肠道刺激症状: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胃出血,以及夜间兴奋失眠,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理。指导患者勿自行调节点滴速度,例如东菱克栓酶点滴时需控制静脉点滴速度(通常100 ml液体须维持1 h以上),因过快易使患者出现胸闷、心悸等不适,而且此药物可能引起凝血机制异常,所以注射部位拔针后压迫时间应超过5 min[2]。
2.5 出院指导
调节好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劳逸结合,避免疲劳过度,加强锻炼身体,如晨跑、散步、打太极拳,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辛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戒烟、酒、咖啡;不要在噪音大的地方停留;一旦症状再发,应尽早就医,尽早治疗;对于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要做好心理护理。患者首先要接受现实,平衡自己的心理,培养兴趣爱好,分散对耳鸣、听力下降的注意力,发挥自己的长处,丰富自己的生活。其次是采取一些提高听力的方法,提高生活质量,如单耳患病的,则要指导患者避免诱发因素保护好另一侧听力,如果是双耳患病,听力中重度损伤的患者,可配戴助听器。对侧耳有严重的听力损伤,本次发病的患耳疗效不佳的患者,可考虑行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术。
3 体会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不明确,治疗效果不很理想,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贯穿整个疗程,对提高治疗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患者掌握了突发性耳聋发病的诱发因素,对预防同侧耳再发病及对侧耳发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出院前的心理指导尤为重要(使患者接受现实,摆脱困境)。
【参考文献】
[1]田勇泉,孙爱华.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383385.
[2]张秀珍.东菱克栓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观察及护理[J].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6(4):32.
[3]王天译,樊忠.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