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0-01-13 浏览次数:661次
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作者:朱惠萍, 刘永珍,刘力 作者单位:100080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 前瞻性研究[1]发现,急性脑梗死(ACI)血清炎症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明显升高,颈动脉狭窄及斑块与血管炎性反应有关。为此,本研究通过检测A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及颈动脉超声,探讨hsCRP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ACI组:系我院2004 年8月~2005年5月神经内科住院的114例ACI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 /MRI 确诊。男72 例,女42 例;年龄51~82岁,平均(66.4±9.5)岁;病程均<72 h。(2)健康对照组:系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人,男18人,女12人;年龄54~79岁,平均(62.3±10.2)岁。入组者均无肝、肾或心功能衰竭、肿瘤、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史,无手术、外伤以及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史。 1.2 方法 1.2.1 hsCRP 检测 入组者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 ml,置于含EDTANa+抗凝管中,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按我院检验科标准,> 3 mg/ L 为异常。 1.2.2 颈动脉超声检查 对ACI患者于入院7 d后,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9型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依次检测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部(BIF)、颈内动脉(ICA) 起始处及颈外动脉(ECA)内中膜( IMT)厚度,>1.0 mm为IMT增厚,≥1.2 mm 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据此将ACI患者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 1.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应用SPSS 1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 ACI组血清hsCRP为(7.23 ±2.01) mg/ 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76±1.48)mg/L](P<0.01) 。颈动脉斑块组76例,血清hsCRP为(8.49±3.86) mg/ L,明显高于无斑块组[38例,hsCRP为(4.23±2.31)mg/L]( P<0.05) 。3 讨论 C反应蛋白(CRP)是全身性炎症反应急性期的非特异性标志物, hsCRP可以区分低水平的炎症状态,与动脉粥样硬化及ACI的发生、严重程度、预后密切相关[2]。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是斑块破裂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中,CRP、补体复合物、泡沫细胞等沉积在动脉壁内,CRP与脂蛋白结合,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大量炎症介质,释放氧自由基,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血管痉挛及不稳定斑块脱落,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管腔狭窄及ACI的发生[3]。CRP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演变和发展都有关的促炎因子。 本研究发现ACI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颈动脉斑块组hsCRP水平高于颈动脉无斑块组,提示hsCRP水平升高与颈动脉斑块和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对于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血管病高危人群,hsCRP水平持续升高可能是预测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指标。hsCRP持续升高可能会导致较严重的、面积较大的ACI,从而增加脑卒中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有研究表明戒烟、控制体质量、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他汀类)等可以降低hsCRP水平。临床上对此类高危人群加强监测和干预,降低血清hsCRP水平,对防止ACI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参考文献】 [1]Tohgi H, Takahashi H,Tamura K, et al. Ischemic stroke among inpatients with preeding inflammatory response[J]. Thromb Res, 2001,104:375. [2]高建国,周农,翟金霞.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43. [3]王秀艳,袁建新,王轶瑾,等.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1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