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鼻咽镜在鼻出血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2-04-23 浏览次数:784次
作者:杨正光,温丽慧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广西 钦州 535000
【摘要】 目的 探讨纤维鼻咽镜在鼻出血部位诊断的作用。方法 表面麻醉下行纤维鼻咽镜检查,查找鼻出血部位。结果 出血部位:鼻中隔前上部37例,下鼻道18例,鼻中隔后端18例,下鼻甲后端8例,嗅裂区25例,能100%查出出血点,找出出血部位。结论 纤维鼻咽镜在鼻出血的部位诊断中,可避免盲目填塞致止血失败或造成创伤出血。
【关键词】 纤维鼻咽镜;鼻出血;部位;诊断
鼻出血是鼻科的常见急症,出血部位各家报告不一,大多数患者鼻出血检查能够发现出血部位治疗就简单,对于检查无法发现部位的出血,治疗上就困难,而且患者痛苦大,效果差,所以不管是激光、射频、微波、填塞等治疗确定出血的部位尤为关键及重要。我科2005年1月~2006年6月对99例鼻出血患者采用纤维鼻咽镜检查确定出血部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99例,其中住院病例52例,门诊病例47例,男72例,女27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87岁,平均62.5岁。左侧45例,右侧44例,双侧10例。出血部位:鼻中隔前上部37例,下鼻道18例,鼻中隔后端18例,下鼻甲后端8例,嗅裂区25例。全部病例均无外伤史、出血性疾病史。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先吸除净鼻腔积留的凝血块及血液,用1%丁卡因副肾素(1%丁卡因10ml加0.1%肾上腺素1ml)棉片,充分麻醉收缩鼻腔粘膜,出血停止或减少后,在电视纤维鼻咽镜明视下,按顺序从上到下,从内侧壁向外侧壁,从前到向后,依次检查鼻中隔、下鼻甲、中鼻道嗅裂、中鼻甲后端 、下鼻甲后端、后鼻孔、上鼻甲、鼻咽部等,边吸净血液,边寻找出血点,明确出血部位后,给予微波凝固止血,止血纱布、膨胀海绵填塞止血、碘仿纱条填塞止血等。观察3~7天,同时应用止血药、抗炎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
2 结果
本组99例全部能找到出血点。治愈标准:治疗后随访3个月以上,无同一部位区域复发出血。1次治愈80例(80/99);2次治愈16例(16/99);3次治愈2例(2/99),治愈率为100%。鼻中隔前上部37例,下鼻道18例,鼻中隔后端18例,下鼻甲后端8例,嗅裂区25例。
3 讨论
鼻出血是鼻科常见病,发病率在95%左右。其中有一部分因出血部位不明确或部位隐蔽,以往由于没有先进设备,靠前鼻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点,进行盲目地填塞仍未控制鼻出血。被学者称为难治性或顽固性鼻出血[1]。
本组所有病例采用日本产OLYMPUS ENT-T3纤维鼻咽喉镜检查,都能发现出血部位。因为该导鼻细小,而且能弯曲到不同的角度,特别对一些位置隐蔽、位置深在不需要将中下鼻甲作相应的骨折移位也可窥及出血点,是此镜优点。本组有30例(30/99)曾行鼻内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点改用纤维鼻咽镜检查,都能发现出血点并能治愈。
利用鼻内镜检查出血部位并止血较常规鼻腔填塞止血有明显优点[2],但仍有部分病例未能找到出血点,止血不顺利,增加复发等并发症,未能找到明确出血部位的占41%[3],病例是由于鼻腔结构异常,鼻中隔偏曲骨质的存在,妨碍对其后部、上部的检查,硬性鼻内镜不能插入进行检查。纤维鼻咽镜可通过上或下方窥到出血点,并可作相应处理,这也是软性窥镜之优点。本组病例99例都能明确出血点并治愈。
纤维鼻咽镜虽然管镜细小,但角度大,在寻找出血点操作中需掌握一定技巧。活动性出血时,寻找出血点可根据血流方向边吸引边观察,可发现“火山口”样出血点;泉涌或喷射状出血,出血间歇期出血点多呈白色粟粒状凸起,如吸引器触及可引起出血,这样也容易找到出血点。如果患者反复鼻出血可在不收缩鼻腔粘膜情况下检查,容易找到出血点。总之,细心、耐心掌握好技巧,应用先进的设备寻找鼻出血的位置是可以做得好的。纤维鼻咽镜虽然视野易模糊,且不能治疗,但其多角度、照明好、细小柔软,且同时可吸引,也不失为一种在鼻出血中避免盲目无效的鼻腔填塞造成反复鼻出血和鼻粘膜广泛损伤的方法[4]。应用检查的一种先进设备,只要掌握好技巧,视野易模糊是可以克服的。
【参考文献】
[1] 杨大章,程靖宁,韩军,等.难治性鼻出血的出血部位及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5):360-362.
[2] Wuman LH,Sack JG,Flannery JV,et al.Selective endo-scopic electrocautery for posterior epistaxis [J].Laryngoscope,1998,98:1348-1349.
[3] 后农生.69例鼻出血鼻内镜下查找出血部位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9(11):516-517.
[4] 田湘娥,蒋卫红.鼻内镜下高频电凝止血在鼻出血的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03,9(6):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