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内镜辅助下低温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86例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04-26  浏览次数:784次

  作者:冯卫文,黄桂球,马永忠,陈嵘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科,广东中山 528403

  【摘要】 目的 观察鼻内窥镜下应用低温射频消融下鼻甲手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136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分为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于鼻内窥镜辅助下应用低温射频消融行下鼻甲手术治疗,对照组则于内窥镜下行下鼻甲吸割术,术后随访0.5 a,比较两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治疗组手术时间为(10.2±3.6)min,术中出血为(1.3±0.6) mL,对照组则分别为(25.6±4.8)min、(36.2±6.9)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86例中,显效60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显效4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为9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0.913, P>0.05)。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3%(1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鼻内窥镜下两种手术方法均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方法,但低温射频消融术局部损伤小,术中出血及并发症少,术后反应轻及操作简单、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内窥镜;低温射频消融;慢性肥厚性鼻炎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鼻科常见病,发病率高,其主要症状为严重的鼻塞,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差,因此传统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主要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1],但并发症亦较多。近10余年来,随着鼻内窥镜开展及各种治疗的逐步普及,使得慢性肥厚性鼻炎在治疗上取得了新的进展,而低温射频消融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技术。2003年7月至2007年1月,我院应用鼻内窥镜下低温射频消融下鼻甲手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86例,并与同期鼻内窥镜下行下鼻甲吸割术60例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所有病例均确诊为慢性肥厚性鼻炎。入选病例条件:以鼻塞为主要症状者,伴或不伴喷嚏、粘液涕,其主要病理改变为下鼻甲肥厚或严重肿胀导致鼻塞。经2%麻黄素收缩反应欠佳,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效果差或无效;均行鼻窦CT或鼻内窥镜检查排除鼻窦炎、鼻甲息肉样变、鼻咽及鼻腔新生物、鼻甲骨性肥大及鼻中隔偏曲。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内窥镜低温射频消融组(治疗组)86例,男48例,女38例,年龄14~58岁,平均年龄(28.3±1.4)岁;内窥镜下鼻甲部分吸割组(对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13~57岁,平均年龄(28.9±1.4)岁。两组患者均无手术禁忌证,且两组的年龄、性别、症状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取平卧位,2%地卡因加少许1%麻黄素棉片作鼻腔粘膜表面麻醉,1%利多卡因作下鼻甲黏膜下浸润麻醉。

  1.2.1 鼻内窥镜下低温射频消融下鼻甲手术治疗 应用美国乐道夫内镜显像系统,0°硬管内镜显像下,采用德国萨特多功能鼾症(低温射频消融)治疗仪系统和射频治疗针,调节输出功率为2.5W,将单极射频针插入黏膜下沿下鼻甲长轴潜行至鼻甲后端游离缘0.5 cm,踩动开关,激活射频电源作用25~30s,拔出射频针,每侧鼻甲打孔2~3针,针距3~5mm。术后立即用浸有麻黄素棉球压迫15~30min,不需行前鼻孔填塞,术后酌情给予鱼肝油鼻液滴鼻或达芬霖鼻液喷鼻1周和口服抗生素治疗2~3d,术后3、7、15d复查清理伪膜,术后1个月、0.5 a随访复查,观察疗效。

  1.2.2 鼻内窥镜下钳夹下鼻甲并骨折外移后部分吸割术治疗 采用美敦力施美德动力系统,内窥镜下先行下鼻甲骨折外移,然后用电动切割器吸割增生肥厚的黏膜,切割范围尽量局限于下鼻甲的上方和内侧的黏膜,以免引起大出血和术后粘连[2]。术后口服抗生素及抗过敏治疗,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拔除鼻腔油纱条,第2天拔除止血海绵,术后3、7、15d复查,注意鼻腔分泌物及血痂,术后1个月、0.5 a随访复查,观察疗效。

  1.3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患者自觉症状及鼻内窥镜检查,将疗效分为3类[3]。显效:鼻腔通气良好,无不适感,鼻腔黏膜淡粉红,停用鼻黏膜收缩剂,下鼻甲不肥大;有效:鼻塞明显减轻,偶有鼻涕,量不多,鼻黏膜色红,基本停用鼻黏膜收缩剂,下鼻甲不肥大;无效:鼻塞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秩和检验及χ2检验。

  2 结果

  2.1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治疗组患者均于鼻内窥镜下顺利完成下鼻甲低温射频消融手术,手术时间为5~15min,平均(10.2±3.6)min;术中出血0.5~2mL,平均(1.3±0.6) mL,无术后出血;术后发热2例,最高体温38.5℃,经抗感染和服用非甾体消炎药治疗2d后体温恢复正常,所有病例无需住院。对照组亦在鼻内窥镜下顺利完成下鼻甲吸割手术,时间为20~30mim,平均(25.6±4.8)min;术中出血20~80mL,平均(36.2±6.9) mL,其中4例术后拔除鼻腔填塞物后出血,2例经麻黄素棉片收缩、压迫0.5h后出血停止,2例需重新作油纱条填塞住院治疗;术后发热3例,最高38.5℃,经抗感染治疗2~3d后体温也恢复正常;2例于术后1个月时复查发现单侧鼻腔粘连,作粘连分离处理;2例术后1个半月出现过度通气症状,予以复方薄荷油鼻液治疗1月后症状改善。以治疗组手术时间为短,且术中出血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为2.3% (2/86),对照组为18.3% (1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术后鼻塞改善情况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术后0.5 a鼻塞改善情况(略)

  两组疗效比较,Hc=0.913, P>0.05。

  3 讨论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各种原因导致黏膜、黏膜下层甚至骨膜增生性慢性炎症,在病因治疗与局部治疗无效时往往需行手术治疗。传统的方法是在前鼻镜下对下鼻甲黏膜肥厚者进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3],虽然疗效确切,但并发症较多,其缺点在于视野不清且手术出血多,术后鼻腔黏膜恢复时间长,创面瘢痕愈合,容易造成鼻腔粘连。

  为此,我科采用鼻内窥镜显像系统下手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该术式视野清晰,可减少副损伤及术后并发症。而结合低温射频消融治疗,则在取得比较理想效果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其治疗原理是利用射频产生的能量,使射频区域组织细胞迅速脱水,在较低温下(40~70℃)导致其分解,而获得有效组织减容和消融效果,由于温度不高且射频能量随着距离增大而迅速衰减,故损伤被局限于电极周围[4],疼痛较轻,对表面黏膜损伤少,无明显出血,故无广泛结痂,不易出现黏膜粘连及感染,并能最大限度保留纤毛功能,符合鼻腔生理功能。内窥镜下可弥补视野上不足,能清晰指引射频针作下鼻甲黏膜肥厚位置及作用时间,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鼻内窥镜下钳夹下鼻甲并骨折外移后吸割术有以下特点:钳夹破坏鼻甲内海绵血窦,使术中及术后出血减少,而鼻甲骨折外移则使下鼻甲自游离缘开始向外侧壁移位,扩大总鼻道,能更清晰地行下鼻甲处理,更好地改善鼻腔通气引流。而下鼻甲钳夹骨折外移联合吸割器吸割肥厚黏膜,其优点在于切除的范围便于掌握,不损伤下鼻甲内侧2/3,一般不损伤下鼻甲动脉,术后出血较下鼻甲部分切除减少,黏膜不易萎缩[5],术后填塞无痛性止血海绵,抽填塞物时出血和疼痛明显减轻。

  据我们观察,鼻内窥镜下两种手术治疗总体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均比对照组少(P<0.01),这说明经鼻内窥镜下鼻甲低温射频消融手术在手术时间、出血及术后合并症等方面均优于下鼻甲吸割术,说明内窥镜辅助下行低温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安全、有效且并发症甚少的治疗方法,但其远期治疗效果则需进一步追踪观察。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汪吉宝. 实用耳鼻咽喉科[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6175.

  [2] 沈勤峰,朗军添,沈小燕. 鼻内窥镜下电动切割技术治疗 慢性肥厚性鼻炎[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5,11(2):5455.

  [3] 陈闽琪,陈立燕. 鼻内窥镜下钩突切除加下鼻甲粘膜下骨折移位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J]. 中国耳鼻咽喉外科杂志,2002,8(3):193.

  [4] 宋毅,张健中. 双极射频消融术系统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J].天津医科大学报,2004,10(4):553554.

  [5] 向宇燕,欧阳四新,彭田红,等. 下鼻甲动脉的应用解剖[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2,8(2):123124.

生研界微信
生研界移动端
生研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