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19例诊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1-10-11 浏览次数:588次
作者:王立,王菊 作者单位:安徽省固镇县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科
【摘要】 目的 通过总结19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治疗过程,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19例患者均经过鼻窦CT、鼻窦分泌物及鼻腔检查,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术后抗真菌药物治疗。结果 通过系统治疗后,经随访15个月,19例患者中18例症状完全缓解,1例术后6个月症状复发后,经鼻腔清理及抗真菌药冲洗,局部症状及分泌物消失,无复发。结论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有其独特的临床发生、发展过程,及时的诊断和完善、合理的综合治疗,可降低本病的复发率。
【关键词】 鼻窦炎; 真菌; 超敏反应; 诊断与治疗
我科2002年1月~2005年1月共诊治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1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18~60岁。患者均有鼻痒、阵发性喷嚏、涕中带血、且有臭味。18例有患侧鼻塞,大量清水样鼻涕,面颊部麻木,肿胀,鼻堵伴涕血1例。前鼻镜检查:见鼻腔外侧壁内移,总鼻道狭窄18例,中鼻道有污浊样脓性分泌物l例。患者均有鼻甲水肿。全部病例均行鼻窦CT扫描,结果显示:窦腔内软组织影充填,窦腔粘膜增厚,各窦腔内均有散在不均匀的云雾状阴影,伴有不规则钙化及窦壁骨质破坏征象。其中内壁破坏12例,前壁破坏4例,后壁破坏3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CaMesserklinger术清除病变组织,术中均见窦腔内有大量粘脓性和灰绿色干酪样团块状物。术腔用0.5%甲硝唑液反复冲洗,凡士林纱条压迫,第2天抽出。术后3 d开始用雷诺考特喷鼻及0.125%醋酸酮康唑溶液冲洗鼻腔,每日2次,术后口服激素强的松30 mg/d,晨服,逐渐减量持续4周。
1.3 治疗结果
18例术后随访15个月无复发,术腔上皮化迅速,各窦口开放好,无分泌物。1例患者术后治疗同前,6个月后,术腔又见到油灰样极黏稠分泌物及黏膜水肿。局部清理后用0.125%醋酸酮康唑溶液冲洗4周后局部水肿消失,术腔完全上皮化。随访15个月,术腔上皮化迅速,各窦口开放好,未再出现术前的油灰样分泌物。本组19例术后鼻腔分泌物组织学检查均有大量嗜酸粒细胞,真菌涂片均为(+)。
2 体会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多由于一个或多个鼻窦内真菌生长繁殖,引起宿主强烈超敏反应,同时伴有鼻腔、鼻窦的感染性炎症。上颌窦最多见,可能因窦腔大,位置低,该窦口开口于解剖特殊的中鼻道或其解剖变异等,极易使局部粘膜水肿,影响窦口通畅引流,排泄受阻,为真菌生长提供潮湿环境,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1]。本病常见症状为鼻息肉引起的鼻塞、流涕和局部疼痛,以单侧多见,有时以鼻窦肿物为主要表现,导致颌面部或眼眶隆起,引起面颊部或眼眶疼痛、肿胀;眼球运动受限或突眼:也可向颅底或颅内扩展:突眼和颅内扩展常发生在病程较长的患者;约有60%的患者有骨质变形,骨质变形并非侵袭性病变,而是表明有压迫性坏死或慢性病变。
X线平片表现和普通鼻窦炎相似,这可能是以往临床对该病漏诊、误诊的重要原因。CT检查对本病诊断有重要意义,能较准确反映出鼻窦真菌感染的范围及窦内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块影,阴影内有不规则的斑片状或点状钙化影[2]。骨质破坏多较局限,并呈膨胀吸收且伴有周边骨质增厚的特点,此点有别于恶性肿瘤骨质破坏,可助鉴别。但本病的确诊最终依靠病理检查和镜下真菌染色阳性。
总之,正确手术,系统的免疫治疗,局部抗真菌药物应用以及长期随诊在变应性真菌鼻窦炎治疗中各阶段的作用十分重要,是获得治愈不复发的重要保证[3]。
【参考文献】
[1]李华斌,许 庚.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火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13(11):526.
[2]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0.
[3]刘 铭,周 兵,刘华超,等.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37(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