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纳米银在霉菌性上颌窦炎术中应用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1-12-19  浏览次数:595次

  作者:郭艳,孟颖超,田英丽,王令,李玉川  作者单位:河北省辛集市第二医院耳鼻喉科(郭艳、孟颖超、田英丽、王令);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李玉川)

  【关键词】 霉菌性上颌窦炎;鼻内窥镜双径路手术;上颌窦根治术;术腔涂布;纳米银

  霉菌性上颌窦炎病变多发生于一侧,窦腔内积聚恶臭的干酪样物,日久侵蚀软组织和周围骨质,可发生鼻内、外畸形,易误诊为恶性肿瘤。随着计算机技术及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及经验的不断积累,霉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率逐年上升,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惟一选择。但无论何种手术方式,术后术腔、鼻腔黏膜明显充血、肿胀,影响通气及引流,易出现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患者的病痛不能很快得到解决。纳米银(邦鼻净纳米银抗菌水凝胶喷剂)的出现缓解了患者的痛苦。辛集市第二医院2006年5月至2011年3月对收治的58例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术中应用纳米银,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5岁;左侧30例,右侧28例;病史5个月~8年。其中一侧持续性鼻塞伴轻度头疼19例,一侧鼻塞伴嗅觉减退8例,鼻部不适伴面部麻木12例,自觉鼻腔通气差伴鼻内有臭味、涕中带血14例,双侧鼻塞、流涕、嗅觉减退、一侧面部麻木、肿胀伴同侧视物不适3例,鼻内镜手术3次后复发2例。58例术前均行CT检查,其中46例术前曾行上颌窦穿刺、冲洗,均冲洗出豆渣样物,但保守治疗无效,均手术治疗。

  1.2 治疗方法

  58例中32例行鼻内窥镜上颌窦自然口、下鼻道双径路手术[1],术前剪鼻毛,清洁鼻腔,麻醉成功后,0°鼻内窥镜下切除患侧钩突,暴露上颌窦自然口,并充分扩大,吸除窦腔内干酪样坏死物,下鼻道内开窗,使窦腔建立足够的引流通道,吸净术腔积血,以无菌纱布包裹于弯吸引器头上,厚度以能通过上颌窦自然口与下鼻道开窗口为宜,将纳米银充分浸湿纱布,弯吸引器头分别自上颌窦自然口与下鼻道开窗口深入窦腔,上下左右涂擦,将纳米银涂布于上颌窦腔内各个区域,再行鼻腔喷洒,中鼻道、鼻腔填塞浸以纳米银的纱条止血。58例中26例行上颌窦根治术,采用柯-陆式进路行上颌窦根治。在唇龈沟上0.5 cm处,从第一磨牙至侧切牙间横行切开黏膜和骨膜,暴露尖牙窝,凿开前壁充分暴露上颌窦腔,清理窦腔内干酪样坏死物及病变组织,尽量保留健康黏膜,勿使损伤,再行上颌窦鼻内开窗,吸净术腔积血,冲洗术腔,直视下用无菌纱布包裹弯血管钳,纱布厚度以能进入窦腔为宜,纳米银充分浸润无菌纱布,在窦腔内各个区域涂布,再充分喷洒于窦腔与鼻腔内,用纳米银纱条填塞窦腔及鼻腔止血(不再用碘仿,碘仿气味重,有些患者用后不适)。纳米银避免了这一缺点。术后72 h经下鼻道撤出窦内填塞纳米银纱条,鼻内窥镜双径路术者去除鼻腔鼻道填塞纳米银纱条,术后1个月内每周坚持换药1次。术后第7周复诊,术中应用纳米银者窦内黏膜上皮化,无肉芽组织增生,术腔无感染、无粘连。

  1.3 疗效判定

  0°及30°鼻内窥镜观察,术后窦腔和鼻腔内黏膜无充血、水肿,无渗出、渗血,无肉芽组织增生,无感染、无粘连,鼻腔通气良好。

  2 结果

  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无论用哪种手术方式,术中应用纳米银涂布窦腔、喷洒窦腔、鼻腔后可改善窦腔、鼻腔免疫功能,改善其缺氧环境,窦腔、鼻腔内健康黏膜近80%无损伤、无充血、水肿。创面愈合好,上皮化快。上皮化时间(6.3±2.2)周,原来术中不应用纳米银时,上皮化时间(9.3±2.3)周,术中应用纳米银后愈合时间较原来提前了约3周,且90%患者窦腔、鼻腔内无肉芽组织增生及囊泡出现,术腔无感染、无粘连,患者无特殊不适。随访6~36个月,仅复发1例,嗅觉未恢复1例。治愈率由原来的80%达到了90%。

  3 讨论

  霉菌为条件致病菌,可普遍存在于空气尘埃中,随呼吸进入副鼻窦腔,霉菌性鼻窦炎的主要致病菌为曲霉菌,以上颌窦发病率最高,其次为蝶窦、筛窦,额窦发病较罕见。发病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1)上颌窦内壁及开口处有黏膜皱襞隐窝,窦内常有分泌物积聚,有利于霉菌生长。(2)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病变与解剖异常导致上颌窦的通气引流障碍。(3)长期慢性鼻窦感染及引流不畅时,曲霉菌可在窦腔内繁殖,形成真菌球所致。而低氧、低pH值、低免疫功能及高糖环境更适合真菌生长。(4)长期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以及环境污染,使得菌群失调引发真菌感染。(5)人们健康意识提高,症状不重的患者就诊率增多。(6)耳鼻咽喉科医师对真菌性鼻窦炎认识的加深和检查手段的提高,使得霉菌性上颌窦炎的确诊率逐年上升。霉菌性鼻窦炎多见于中年人,单侧发病为主,病程长短不一,临床特征主要有浓涕、鼻塞、伴头痛或涕中带血,有时自觉鼻腔有臭味,可有患侧鼻窦区压痛、面部肿胀等[2]。诊断:霉菌性上颌窦炎通常通过影像学CT检查明确诊断及病变范围并与临床与病理相结合以及霉菌培养。霉菌性上颌窦炎的CT显示[3]: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多不均匀,软组织影内见点状、不规则细条状或絮状高密度影,密度近似钙化,有时软组织影呈膨胀性生长,窦壁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吸收、破坏并侵及同侧眶内,应与上颌窦癌与一般的慢性炎症鉴别。上颌窦癌侵袭力更强,破坏范围广泛,可出现瘤组织坏死液化,钙化不常见,侵入鼻腔可见菜花状肿物,涕中带血,侵犯牙槽突可使牙齿松脱,侵及眼眶可有眼痛、复视等表现。一般的慢性鼻窦炎常为多发性(多窦、双侧)CT检查显示:窦腔内黏膜增厚,呈环状致窦腔缩小,无骨质破坏,有时可见液气平,少见钙化。文献报道非霉菌性鼻窦炎的钙化率仅有3%,并以周围性分布为主,与霉菌性上颌窦炎的中央型斑点状分布不同。治疗:通过手术解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异常[4] ,建立足够的通气引流通道,消除真菌赖以生存的低氧环境[5] 及彻底清除上颌窦霉菌病灶是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广泛开展,大部分的上颌窦严重病变可在鼻内窥镜下手术有效完成,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术方式,术后去除术腔填塞物后随即很快术腔、鼻腔黏膜即肿胀影响患者通气,仍有头痛、头晕等症状,术中应用纳米银后可有效缓解这一弊病,避免了术腔粘连、术后并发症及复发,通过临床应用疗效非常肯定,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锋,毕京玉,刘明秋.双径路鼻内镜下治疗Ⅲ型上颌窦息肉合并囊肿.山西医药杂志,2008,37:611-612.

  2 黄选兆,汪吉宝主编.实用耳鼻咽喉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9-170.

  3 高志友.霉菌性上颌窦炎常规CT诊断与临床表现.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76-77,108.

  4 李蓓,彭娟.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中国基层医药,2001,8:29-30.

  5 张艳红,杨新明.鼻腔鼻窦真菌感染46例报道.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0,6:48-4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