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75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0-11-01 浏览次数:431次
作者:欧明辉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西贺州542800)
【摘要】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治疗组)75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脱水剂,口服肠溶阿司匹林,调控血压、血糖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4天;两组均禁用溶栓、降纤、抗凝药物及其他神经保护剂。分别在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14、21天对患者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和常规检查,通过21天 ESS增分率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7、14、21天 ESS及BI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在两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21天后治疗组在显效率及有效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 脑梗塞/ 治疗;依达拉奉;自由基清除剂
脑梗塞急性期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限,严格的时间窗和出血并发症限制了溶栓疗法的广泛应用,使得脑缺血神经保护成为当今缺血性卒中治疗的研究热点。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国外临床研究证实该药对脑梗塞急性期治疗安全有效。我院2007年1月~2008年6月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75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07年1月~2008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选择发病72h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5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MRI证实。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75例中,男41例,女34例;年龄36~83岁,平均61.2岁;病程6~72h,平均36h;伴有高血压病33例,糖尿病16例,血脂异常18例。对照组:75例中,男40例,女35例;年龄37~81岁,平均60.5岁;病程6~72h,平均36h;伴有高血压病32例,糖尿病15例,血脂异常19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常规治疗(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脱水剂,口服肠溶阿司匹林,调控血压、血糖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加入0.9%氯化钠1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4天;两组均禁用溶栓、降纤、抗凝药物及其他神经保护剂如尼莫地平、维生素C、维生素E、胞二磷胆碱等。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欧洲卒中评分(E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I),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14、21天进行评分及抽血化验。通过21天 ESS增分率判定临床疗效。增分率=(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疗前积分)×100%。基本痊愈:增分率86%~100%,可正常参加工作;显著进步:增分率46%~85%,生活可自理;进步:增分率16%~45%,治疗后病情有改善;无效:增分率≤15%,治疗后病情无明显改善或恶化者。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E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比较 治疗组于治疗后7、14、21天 ESS及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表2。
2.2 两组治疗后21天临床效果比较 治疗组基本痊愈15例,显著进步26例,有效22例,无效12例,显效率为54.67%,有效率为84.00%;对照组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18例,有效26例,无效25例,显效率为32.00%,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χ2=7.85,P<0.01),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χ2=6.06,P<0.05)。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ESS评分比较表2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比较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3例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2例出现血肌酐轻度升高,疗程结束停药后恢复。对照组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
3 讨论
脑梗塞急性期的神经细胞死亡涉及众多机制,多数研究认为自由基在脑缺血缺氧损伤特别是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伤与其诱发的“瀑布式”级联反应有关。在缺血再灌注时,一氧化氮合酶催化产生过量的一氧化氮,通过介导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钙离子超载、氧化应激影响线粒体功能,脂质过氧化、膜功能损害及F53、Bcl-2基因表达,最终形成炎症、细胞凋亡[2]。因此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细胞、挽救半暗带是急性脑梗塞治疗中的关键。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可以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过氧化作用,延迟神经细胞死亡,并可减轻脑缺血和脑缺血引起的脑水肿及组织损伤,在各种动物脑缺血模型中显示很好的神经保护作用[3],在临床试验中亦取得良好结果,是目前临床试验证明唯一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4]。
通过对1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研究表明,治疗后7、14、21天两组ESS及BI评分有明显差异,治疗组在两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在治疗21天后两组临床疗效上,治疗组显效率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另外,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未出现严重副作用。因此认为,依达拉奉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神经保护剂,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Sun Y, Jin K, Child JT, et al. 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and ischemia-induced neurogenesis [J].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5,25:485-492.
[3] 杨政,吴玉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型脑保护药依达拉奉[J].中华医药杂志,2002,11(12):911-913.
[4] 丁宏岩,董强.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J].国外医学 :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7):49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