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伴随鼻中隔矫正术后下鼻甲的处理120例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625次

作者:汪淑钧,李小虎

【关键词】  伴随鼻中隔矫正术后下鼻甲

      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代偿性肥大在鼻部疾病中是较常见的,过去在对鼻中隔矫正术后常常忽略了对患者下鼻甲的处理,导致患者术后鼻腔通气改善不明显。我科记录自2002~2004年来对120例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代偿性肥大患者在矫正鼻中隔后同时对下鼻甲缩小成形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20例,男76例,女44例,年龄16~58岁。鼻塞6个月~20年。其中鼻中隔“C”形偏曲伴一侧下鼻甲代偿性肥大者75例,“S”形或嵴状偏曲伴一侧下鼻甲代偿性肥大者45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于鼻内镜下1%地卡因纱条表麻双侧鼻腔,作鼻中隔矫正术后用1%利多卡因4~5 ml由后向前沿下鼻甲黏膜下作浸润麻醉,常规作肥大侧下鼻甲骨折外移,同时行下鼻甲黏膜下多点分离术(即在下鼻甲黏膜表面取均匀分布的4~6个点,用鼻中隔黏膜刀在每一点黏膜下小范围分离其黏膜下组织,术后形成瘢痕收缩以达到缩小下鼻甲的目的),对下鼻甲骨质肥大无法对其骨折外移者,可作下鼻甲黏膜下成形术,在下鼻甲前段作切口游离下鼻甲骨,根据其鼻甲大小部分切去下鼻甲骨,复位黏骨膜瓣。双鼻腔填以膨胀海绵压迫止血,术后2~3日抽取海绵,双鼻腔局部运用羟甲唑啉和0.5%的庆大霉素滴鼻5~7天,同时全身运用抗生素及止血药物。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

    2  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鼻中隔偏曲矫正,下鼻甲缩小与鼻中隔距离达5 mm,鼻腔黏膜湿润,通气良好。(2)好转:鼻中隔偏曲矫正,下鼻甲轻度肥大与鼻中隔距离不足3 mm,鼻腔通气不畅,偶有头胀不适。(3)无效:鼻中隔偏曲矫正,下鼻甲肥大与鼻中隔粘连,鼻腔通气差,鼻塞、头痛等症状仍存在。120例患者经6个月随访,其中治愈109例,治愈率90.8%,好转7例,占5.8%,4例无效者为鼻中隔与下鼻甲粘连,经分离后痊愈。

    3  讨论

    3.1  下鼻甲肥大的病理学特点及手术的临床指征  下鼻甲是鼻腔的重要结构,它在鼻腔生理功能甚至整个呼吸系统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下鼻甲的手术应慎重进行。许庚等认为下鼻甲手术的临床指征是:肥大的下鼻甲与鼻中隔黏膜接触,使用血管收缩剂不能有效地缓解而引起鼻阻塞。笔者认为鼻中隔偏曲所致下鼻甲代偿性肥大其病理学特点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下鼻甲肥大属于肥厚性鼻炎的病理学改变,由黏膜下纤维组织增生所致,它包括鼻甲骨膜和骨质增生。第二种是下鼻甲肿大和纤维组织增生并存的病理学改变。以上二种均对使用血管收缩剂反应迟缓,在鼻中隔矫正术后是难以恢复到正常的形态的。所以在鼻中隔矫正术的同时对其肥大的下鼻甲进行手术是非常必要的。

    3.2  关于鼻腔多架构协同处理的观念[1]  随着鼻腔、鼻窦基础研究和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发展,有学者对局限于鼻腔的病变提出鼻腔多架构形态异常的协同处理(即多架构鼻腔修整术)的观念,其认为鼻中隔偏曲与下鼻甲代偿性肥大等疾病同期出现,同步发展,互为因果。在施行鼻中隔矫正术同时对鼻腔其他结构病变应全面系统考虑,同期协调处理,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我们通过临床观察鼻中隔偏曲伴一侧下鼻甲代偿肥大的患者,仅矫正鼻中隔而不对肥大的下鼻甲处理,其术后鼻腔通气改善不明显或更差,其原因是鼻中隔矫正术后,鼻中隔黏膜复位到鼻腔正中位,与肥大的下鼻甲距离缩小,其导致这一侧鼻腔空间缩小,通气更差,这时对下鼻甲的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对下鼻甲的处理通常采用骨折外移加黏膜下多点分离术或下鼻甲黏膜下成形术,而不采用下鼻甲黏膜表面凝固术,这样好处是在保留了黏膜功能的同时缩小了下鼻甲的体积,不会损伤黏膜引起术后黏膜萎缩﹑鼻腔广泛结痂或下鼻甲坏死,从而在改善鼻腔通气的同时而保留了鼻腔功能,达到了临床上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