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双下肢血管造影与DSA对照分析及临床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4-04-08 浏览次数:1153次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硬化症的诊断及术前评估应用越来越广泛,且16排多层螺旋CT以其价格低、扫描速度较快、覆盖范围广、分辨率高、层厚更薄及可用多种后处理方式取得优质图像等优势,受到内外科医师、影像科医师的好评,并因价廉、无创、方便、快捷等优势,为患者是否需行X线数字血管减影、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行16排螺旋CT双下肢血管造影与DSA对照分析的准确性,以探讨16排螺旋CT双下肢血管造影诊断价值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共收集24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均在我科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及DSA检查治疗,男16例,女8例,年龄58~89岁,平均73岁,男女比例2∶1。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肢发凉、皮温降低,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不愈溃疡、慢性感染、坏疽等。对碘过敏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较严重的心功能不全、危重患者排除在外。
1.2检查方法:使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扫描,扫描范围从腹主动脉(髂总动脉分叉处上端)至足背处。患者采用足先进、仰卧位。扫描时嘱患者双手上举,将患者足部固定、双脚并拢内扣;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5 mm,螺距1,碘海醇100 ml,30 g造影剂剂量120 ml,注射速率5 m l/s,自动触发扫描,触发阈值100HU,监测点位于腹主动脉(髂总动脉分叉处上端)扫描时间30~40 s;西门子平板DSA下行双侧或单侧下肢血管造影,6例成功行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3例保留导管溶栓治疗。
1.3图像后处理:扫描后对所有图像重建,重建层厚1.5 mm,重建增量1 mm,卷积核B30S,中等平滑,对重建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 IP)、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及血管曲面重建(curve planar reformation CPR),双下肢血管均能清晰显示。
1.4影像分析与对比:所有图像由一位影像科医师进行重建,三位以上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对图像进行评价、结果分析;本组24例患者,均发现髂内、外动脉、股浅动脉、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中的一条或多条血管有明显闭塞、狭窄;并将其中行DSA血管造影患者图像与CTA图像分别进行对照。
2结果
本组24例患者行CTA血管造影,共48条下肢血管;其中髂总动脉瘤样扩张1例,腹主动脉下段夹层2例,48条下肢中共发现38条下肢血管有动脉闭塞、狭窄病变,单纯股动脉闭塞2条肢体血管、36条肢体血管呈广泛性狭窄、闭塞,广泛性狭窄、闭塞(包括股动脉、动脉、胫前、胫后动脉、腓动脉狭窄、闭塞2段及2段以上),28条肢体血管见钙化、3条肢体血栓形成,且动脉狭窄、闭塞后见侧支循环形成。该组所有患者在我院西门子DSA下行血管造影及治疗,DSA造影图像与CTA显示图像基本吻合。
3讨论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硬化逐渐发展的结果,真正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在各种病因学说之间都存在一些相关因素;在动脉硬化发病的高危因素中,身体不同部位的动脉硬化病变可能与某些高危因素的关系更密切些;例如血浆中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与冠心病明显相关,而与脑血管、周围血管动脉硬化仅中度相关;脑血管疾病主要与高血压相关;周围血管闭塞性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高血糖。本组男16例,女8例。病变多累及大、中型动脉,好发于分叉起始部位,CTA显示血管呈广泛性、节段性不规则狭窄、闭塞,周围可见侧支血管形成,且多数血管壁有斑片状钙化。临床上以前诊断血管狭窄、闭塞主要靠DSA血管造影,且DSA血管造影一直被视为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能反映血管形态改变的动态信息,对细小血管的分辨率高,但DSA是一种有创性检查,对患者有一定的伤害,检查费用高,约2%的患者会出现不良的并发症,并且DSA是以二维图像显示三维情况,不能评价管壁,难以反映动脉内偏心性斑块所致狭窄的程度[1-2];一段时间内,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其检查方便、无创,费用低,被用于下肢动脉疾病的初步筛选检查方法,但因其受到操作者熟练程度、探头压力、声束方向等因素的影响,使检查结果缺乏可靠性,另外血管壁广泛钙化使超声检查受到限制,并且彩色多普勒不能提供血管全貌,难以显示腓动脉以及高度狭窄或闭塞远端节段的病变[3],MRA的出现,使下肢血管疾病的敏感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其检查时间长、金属异物伪影较大、对钙化不敏感、图像空间分辨力低于CTA,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自多排螺旋CT问世以来,MSCT在检出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方面有更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在90%[4],病变的诊断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使很多病变的诊断由有创检查走向无创检查,且16排螺旋CT基本普及,为普通人群检查提供便利;16层以上螺旋CT以其扫描速度快、层厚更薄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等特点显示出的优势,为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时期。
CT在血管病变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血管性病变可由CT血管造影取代,免去了患者很大的经济负担及身体创伤;16层螺旋CT具有多种重建方式和三维显示功能,可以重复使用,并从各个方位、各个角度来观察受检的血管,特别是容积再现(VR)与最大密度投影(M IP)[5]。本组病例全部行M IP及VR重建,均获得了较优质的血管图像。M IP显示血管清晰,对比度高,可很好显示下肢动脉的狭窄及闭塞,区分钙化及骨质。VRT空间立体感强,可任意旋转或切割,较好显示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重叠的血管效果更佳。笔者回顾性分析本院24例患者双下肢血管造影图像,并将12例患者CTA所见与DSA图像进行对照,结果基本一致,更证实了这一点。综上所述,16排以上螺旋CT行下肢血管成像是无创性血管检查技术,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利用跟踪技术可以得到完整的血管信息,目前16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大范围的扫描采集图像,加上后处理软件工具众多,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案,用于治疗前评估,可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4参考文献
[1]Hiatt WR.Medical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and claudication[J].N Engl JMed,2001,344(1):1608.
[2]Schertler T,Wildermuth S,Alkadhi H,et al.Sixteen-Detector Row CT Angiography for Lower-Leg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Analysis of Section Width 1[J].Radiology,2005,221(8):258.
[3]丁红,徐智章.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评价[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15(6):483.
[4]Rubin GD,Schmidt AJ,Logan LJ,et al.Multi-detectorrow CT angiography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in flow and runoff:initial experience[J].Radiology,2001,221(1):146.
[5]Martin MI,Tag KH,Flak B,et al.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of the aortoiliac system and lower extremities:a prospectivecomparison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J].AJR,2003,180(4):1085.
[6]仲海,邵广瑞,徐卓东,等.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