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例术中全身麻醉唤醒下定位切除脑功能区病变的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4-10-09 浏览次数:1212次
大脑功能病变手术由于病灶切除时容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加之手术过程复杂,从而影响患者手术效果[1]。在确保患者正常脑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切除病灶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研究表明,术中全身麻醉状态下唤醒患者,让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再运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及神经导航技术对病灶进行定位,并在患者配合下将病灶切除可有效降低患者脑功能区损伤,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为此,对脑功能占位病变患者应用术中全身麻醉唤醒状态下定位手术将脑功能病变组织切除,并探讨该方法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例脑功能区占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男性,所有患者术前均经CT、头部MRI、EEG检查确诊,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精神障碍、意识模糊、全身性感染、恶性肿瘤晚期等不适宜进行手术的患者。患者年龄32~75岁,其中左侧额叶区域病变3例,右侧额叶区域病变2例。其中脑脓肿2例,脑胶质瘤3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头昏、头痛、精神萎靡。术前运动性失语2例,间歇性癫痫3例。
1.2 方法:术前向患者讲述手术相关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后,采用头架定位,采用神经导航系统对病灶进行定位。术前向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静脉麻醉,并行喉罩插管。采用0.25%布比卡因行头皮局部麻醉,常规开颅后对患者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并采用10 mg地塞米松与250 ml甘露醇静脉滴注。打开颅腔后停止输注异丙酚,并于全身麻醉状态下将患者唤醒,应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语言区皮质刺激及运动区语言刺激法对患者病灶进行切除及定位。感觉区定位:刺激患者病灶上肢正中神经、对侧面部等位置,采用恒定的电流刺激相关参数,电流频率为 1~3 000 Hz,时间为100 ms,刺激强度应以患者手指、口角、脚趾等部位微动为宜。运动区定位:采用手持式皮质电刺激器沿着肿瘤中心位置向脑皮质两组刺激,电流强度起始为2 mA,并逐渐递增至10 mA,持续时间为4 s,直到引出患者腕关节、对侧手臂收缩位置,并对该位置进行标记。语言区定位:让患者连续数数字,同时应用手持式皮质电刺激器沿着肿瘤中心位置向外侧部位刺激脑皮质,并对语言区域进行定位。定位完成后所有患者均行术中喉罩插管及静脉麻醉,并在手术结束后关闭颅腔并行手术止血。对于癫痫性患者还需要在唤醒状态下采用 EEG癫痫病灶定位,并行功能性皮质电灼术。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的病变,对于出现异常反应的患者应及时对其进行相应处理。
2 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手术时间120~175 min,平均(135.62±4.12)min,术中出血量70~140 ml,平均(112.3±3.42)ml。患者术中唤醒过程发生轻度脑张力升高,主要与患者术中轻度躁动及醒前患者憋气有关,患者术后症状自行消失。其中1例脑胶质瘤由于高颅压力导致轻度脑水肿,经使用脱水剂后患者水肿症状消失。患者术后均无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术后无痛苦回忆,无出现并发症。术后对患者随访1年,患者恢复良好。
3 讨论
外科麻醉技术、神经纤维技术、神经点生理技术不断发展,使得脑内病变组织切除变得更加安全、可靠。术中尽可能提高病灶切除范围,降低对脑组织的损伤对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探索功能区域脑组织病变切除手术,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扩大中央沟区脑胶质瘤切除范围,是脑部手术治疗的关键。由于个体化差异或导致脑部生理解剖出现变异,从而增加手术难度。因此术前充分评估手术适应性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患者行全身麻醉后开颅,通过采用电刺激法确定患者遵嘱活动中的变化从而确定脑功能区域,并通过术中唤醒患者,确保手术定位准确性,减少盲目定位对脑组织的损伤,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
4 参考文献
[1] 姚 一,张小斌,谭启富,等.全身麻醉唤醒和术中电刺激在脑功能区病灶性癫痫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9(12):1246.
[收稿日期:2014-05-14 编校: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