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股外侧皮神经病的皮肤定量感觉检测

发表时间:2009-11-06  浏览次数:750次

股外侧皮神经病的皮肤定量感觉检测作者:任玉玲    作者单位:433121湖北潜江市,江汉油田总医院神经科    【关键词】  股外侧皮神经病 皮肤定量感觉 检测  我院于2005~2006年对17例股外侧皮神经病 ( LFCN)患者行皮肤定量感觉检测(QST),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男6 例,女 11例; 年龄31~64岁,平均46.8岁;病程1.5个月~2年,平均6.7月;符合王维治提出的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为单侧大腿前外侧麻木12例,灼痛8例,刺痛5例,蚁行感3例。查体:患侧大腿前外侧痛觉减退11例,感觉过敏4例,2例无异常。所有患者常规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检测结果正常;12例腰部CT检查无特异性改变。  1.2  方法  1.2.1  QST方法  使用TSA-II定量感觉测定仪,温度觉分析极限法测量患侧和健侧大腿前外侧皮肤的冷觉、热觉、冷痛觉、热痛觉。检测在20~25℃安静的房间进行,温度刺激器面积为3.0 cm×3.0 cm,基础温度为32℃,变化范围0~50℃,刺激温度变化率:冷觉、热觉1℃/s,冷痛觉、热痛觉1.5℃/s。每部位冷、热觉测定4次,间隔5 s;冷痛觉、热痛觉测定3次,间隔15 s;重复4次得到恒定的平均温度觉阈值。 两侧温觉阈值差>50%定义为异常。  1.2.2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侧比较行t检验和χ2检验。2  结果  2.1  QST检测结果   见表1。本组QST异常12例(70.6%),其中患侧冷觉、冷痛觉阈值降低10例(58.8%); 热觉阈升高4例(23.5%)、热痛觉阈值升高5例(29.4%);冷觉阈降低伴热觉阈升高3例(17.6%);QST正常5例(29.4%)。与健侧相比,患侧冷觉、冷痛觉阈值明显降低(均P<0.05);热觉、热痛觉阈值有所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LFCN患者QST检测结果(略)注:与健侧比较*P<0.05  2.2  感觉异常的分布   本组冷觉、冷痛觉、热觉、热痛觉异常分别为10例(58.8%)、10例(58.8%)、4例(23.5%)、5例(29.4%),冷觉、冷痛觉异常率略高于热觉、热痛觉; 4种温度觉异常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讨论   QST是无创性定量的感觉神经功能检测方法,温度觉测试包括冷觉、热觉、冷痛觉和热痛觉。冷觉通过小的有髓纤维(A-delta 类)传导,热觉通过无髓鞘的C类纤维传导;冷痛觉由A-delta类和C类纤维共同传导; 热痛觉大部分由C类纤维和少量A-delta类纤维传导;故温度觉测试仅反映小神经纤维功能状况。股外侧皮神经为感觉神经,前支支配髋、膝、大腿前方的感觉,后支支配大腿外侧的皮肤感觉。在其行程中由于炎症刺激或局部肿块、异物、血肿等黏连或压迫神经纤维组织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LFCN在常规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检测及腰部CT检查常无异常发现。本研究对LFCN患者患侧和健侧的股外侧皮神经支配区的皮肤温度觉行QST,结果发现患侧感觉异常12例(70.6%);其中冷觉、冷痛觉异常58.8%、热觉异常23.5%、热痛觉异常29.4%;与健侧对比,冷觉、冷痛觉阈值显著下降(均P<0.05);热觉、热痛觉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冷觉、冷痛觉异常率略高于热觉、热痛觉;4种温度觉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LFCN 为纯感觉神经病,主要损害A-delta 类纤维,C类纤维损害较少。QST主要反映小神经纤维的功能,能客观评价LFCN小神经纤维损伤的程度和功能状态,且简便、无创伤、无痛苦,QST是诊断LFCN相对敏感的检测指标。【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4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