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丙诺啡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观察
发表时间:2012-03-08 浏览次数:612次
作者:王秀云,聂爱若 作者单位:陕西正和医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摘要】 目的:观察丁丙诺啡用于剖宫产术后的镇痛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剖宫产患者80例,ASAⅠ级~Ⅱ级,随机分为丁丙诺啡组(B组)和芬太尼组(F组),B组术后镇痛药为丁丙诺啡注射液3支(0.3 mg/支),枢星1支(3 mg/支),F组术后镇痛药为芬太尼注射液13支(0.1 mg/支),枢星1支(3 mg/支),采用福尼亚一次性镇痛注液泵给药,容量100 ml,PCIA模式为负荷剂量+持续剂量2 ml/h+单次剂量0.5 ml/h,手术快结束时,将镇痛泵接于上肢静脉开启PCIA,静脉注射芬太尼0.05 mg作为负荷剂量。按双盲原则由专人配药,专人观察与评级。结果:两组患者各时段VAS评分均较低,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种不良反应各组内所占比例均≤5%。结论:丁丙诺啡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轻,使用安全。
【关键词】 丁丙诺啡 芬太尼 剖宫产术 术后镇痛
研究表明手术后早期的疼痛是围术期患者的主要痛苦所在,术后镇痛是提高围术期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1]。因为剖宫产术后不仅有切口痛、宫缩痛,还伴随有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这些都不利于早期哺乳,所以良好的术后镇痛尤其重要,芬太尼由于其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镇痛作用强,起效迅速,是目前静脉自控镇痛常用药。我院于2000年将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镇痛效果良好。于2005年将丁丙诺啡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与芬太尼作比较,以观察其对剖宫产术后的镇痛作用及不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剖宫产患者80例,年龄23岁~36岁,体重60 kg~80 kg,ASAⅠ级~Ⅱ级,随机分为丁丙诺啡组(B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硬膜外用药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麻醉方法
剖宫产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术中给予2%利多卡因维持麻醉,不加辅助用药,缝皮下进行PCIA,两组负荷量均为芬太尼0.05 mg。B组镇痛液为丁丙诺啡0.9 mg及枢星3 mg加生理盐水共100 ml。F组镇痛液为芬太尼1.3 mg及枢星3 mg加生理盐水共100 ml。两组均采用福尼亚镇痛泵,流量2 ml/h,单次按压0.5 ml,锁定时间15 min, 缝皮时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注。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后4 h、8 h、12 h、24 h、48 h观察两组心率、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视觉模拟评分(VAS:0分为完全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3分为良好,4分~5分为较好,6分~7分为效果差,>7分无效)以及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分析
全部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为团体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镇痛效果
两组间VAS评分各时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VAS评分情况(略)注:与F组比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48 h嗜睡、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术后镇痛不良反应情况注:与F组比P>0.05。
3 讨论
丁丙诺啡为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部分激动μ受体产生作用,镇痛效果约为吗啡的30倍,为芬太尼的1/2,有效镇痛时间为5 h~8 h,芬太尼是合成的强效阿片受体激动剂,激动μ受体产生镇痛作用,作用时间约30 min,比较两组术后镇痛效果均良好,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丁丙诺啡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良好。
恶心呕吐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也是麻醉性镇痛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丁丙诺啡和芬太尼均在阻断疼痛信息传导的同时可刺激第4脑室底部的化学受体,兴奋延髓呕吐中枢引起恶心呕吐,地塞米松预防术后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效果良好[2],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枢星为高选择性5HT3受体拮抗药,能拮抗外周和中枢5HT3受体,从而阻断由5HT3受体引发的迷走神经兴奋所致的呕吐反射,抑制迷走神经兴奋所致的第四脑室CTZ 5HT3的释放,减少对延髓呕吐中枢的刺激,两组予地塞米松和枢星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取得较好的效果,使两组的恶心呕吐率控制在5%,两组皮肤瘙痒、嗜睡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无一例出现呼吸循环功能的抑制。
丁丙诺啡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作用与芬太尼相比,同样效果良好,不良反应轻,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谭冠先.疼痛诊疗学[M].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72.
[2]郭胜勇,朱金忙.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预防手术及术后镇痛引起的呕心呕吐[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