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麻醉学》

锁骨内固定术两种阻滞麻醉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26  浏览次数:704次

   蒋伟  作者单位:214200 江苏宜兴,宜兴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摘要】 目的 通过对锁骨内固定术两种阻滞麻醉观察,比较分析麻醉效果。方法 53例锁骨骨折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传统臂丛、颈浅丛联合阻滞A组(n=26),高位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n=27)。两组臂丛阻滞均注入0.375%罗哌卡因25ml。颈浅丛阻滞,注入0.375%罗哌卡因5ml。评定病人的痛反应指标,连续监测并记录HR、BP、SpO2。结果 A组BP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高位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操作简单方便,效果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可靠、安全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 锁骨内固定术; 臂丛阻滞; 麻醉

  臂丛阻滞麻醉广泛应用于临床锁骨内固定术,但传统的臂丛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不甚满意。我院对2006—2008年进行锁骨内固定术53例选择传统臂丛、颈浅丛联合阻滞与高位肌间沟臂丛阻滞相比较,分析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53例锁骨骨折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传统臂丛、颈浅丛联合阻滞A组(n=26),高位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n=27);两组病人术前均无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一般情况见表1。表1 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

  术前30min肌注射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A组患者仰卧,头偏向对侧,按传统方法于前、中斜角肌、肩胛舌骨肌三角区内穿刺行臂丛阻滞,注入0.375%罗哌卡因25ml。并于胸锁乳突肌外侧中点行颈浅丛阻滞,注入0.375%罗哌卡因5ml。B组患者体位同前,于前、中斜角肌、肩胛舌骨肌三角间隙内上方(相当于第5颈椎横突) 穿刺,遇骨质感或肩臂部有异感注药。按压穿刺部位,使药液充分扩散。麻醉期间评定病人的痛反应指标,连续监测并记录HR、BP、SpO2,SpO2<95%吸氧。

  镇痛效果分级评定:优:完全无痛,安静;良:镇痛良好,有轻微疼痛,但能忍受;差: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改用其他麻醉。镇痛效果见表2。

  2 结果

  2.1 两组镇痛效果 两组镇痛效果全部优良,见表2。A组镇痛达优的例数百分率虽比B组高,但统计学处理后表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2 两组病人镇痛效果评价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见表3。A组BP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并发症两组对照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3 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例数及比例 注:*P<0.05

  3 讨论

  锁骨内固定术的手术部位由臂丛神经丛与颈神经丛共同支配。颈丛阻滞主要解决切口疼痛,而锁骨周围的筋膜、肌肉及周围组织大部分有臂丛支配[1]。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而高位肌间沟臂丛阻滞与臂丛、颈浅丛联合阻滞均能弥补单纯传统臂丛阻滞不全的缺陷。两组病人镇痛效果差异无显著性。高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能通过药物的弥散阻滞锁骨上神经(C3~C4)及腋神经(C5~C6)、肩胛上神经(C5~C6)、胸前外侧神经(C5~C7)[2]。而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臂丛与颈丛两者解剖位置毗邻,臂丛、颈浅丛联合阻滞有导致支配锁肌区域的颈丛部分支双重阻滞以及交感神经、迷走神经被阻滞的更大可能性,从而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高位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操作简单方便,效果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可靠、安全的麻醉方法,适宜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宋雪锋.臂丛复合颈丛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中的效果观察.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8):2620.

  2 石中良,谭秀娟.麻醉解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9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