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麻醉400例临床总结
发表时间:2012-02-24 浏览次数:603次
作者:林柏义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市莫旗人民医院
【关键词】 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
本院于2006年开始应用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甲状腺手术。本法操作简单,效果满意,并发症明显减少。现将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麻醉400例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0例患者中,男143例,女257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8岁。其中甲亢12例,甲状腺肿瘤246例,甲状腺囊肿142例。手术时间最长135min,最短43min。
1.2 麻醉方法
本组病例全部采用双侧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前常规肌注鲁米钠注射液0.1g,患者仰卧,头转向对侧,取颈外静脉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交点上1.5cm处,做局麻皮丘,用7号针头下垂直进针,穿过皮肤和颈浅筋膜,向下刺达颈Ⅳ横突后,将针头提起0.5cm,向前一滑,做颈深丛阻滞,回抽无血后注入0.25%布比卡因7~10ml(肾上腺素1:20万单位),将针头提至皮下,做颈浅丛阻滞,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向后下刺入,当遇到轻微突破感时,回抽无血后注入0.25%布比卡因10ml。
1.3 镇痛效果
术中未用氟芬合剂285例(氟芬合剂为氟哌啶4mg,芬太尼0.1mg合剂),应用氟芬合剂1/2量87例,应用氟芬合剂全量15例,加局麻13例。
1.4 术中监测结果
全部病例术中监测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部分老年人进行心电监测。本组病例心率增快达100次/min以上者233例,最高达150次/min,占58.25%。血压升高3kPa以上者286例,占71.5%。血氧饱和度下降低于90%者7例,占1.75%。本组病例中发生麻醉并发症5例(声音嘶哑1例,呼吸困难4例),占1.25%。
2 讨论
2.1 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优点
本院自从2006年甲状腺手术选用布比卡因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以来,认为该法操作简便,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布比卡因镇痛时间长,利多卡因2~3倍正常人消除半衰期(t1/2约8h,新生儿9h,临床常用浓度0.25%~0.75%成人安全剂量150mg,极量为225mg,布比卡因起效时间为18min,时效可达400min)[1]。应用布比卡因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较传统三针法轻,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传统法采用三点颈深丛阻滞法,用药量大,阻滞范围广,迷走神经阻滞严重,而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麻醉采用颈深丛和颈浅丛神经阻滞,用药量比传统三针法少,穿刺针不直接触及颈动脉窦,对迷走神经阻滞较轻,因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比传统法轻,副作用少。
2.2 穿刺点的定位问题
以颈外静脉与胸乳锁骨突肌后缘交点上1.5cm处进针即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静脉在不同的个体有所变异,有的肥胖患者颈外静脉显露不清。根据颈浅神经丛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穿出,也可以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进针,垂直穿入,也可到达颈Ⅳ横突。
2.3 结果分析
在本组病例中,镇痛完全者为71.25%,镇痛不全者为25.5%,失败者为3.25%,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操作方法欠妥。本法成功的关键为注药点必须是颈Ⅳ横突,由于本组操作初学者居多,常定位错误,将药注于Ⅴ横突,如未加大剂量,就造成阻滞不完全。或因进针方向偏后,使局麻药不能进入颈神经丛三个襻所在的前、中斜角肌间隙中。(2)手术部位超出颈丛神经支配部位。(3)精神因素。由于病人(特别是甲亢病人)精神紧张,在处理甲状腺上极时,牵拉不适,患者不合作而造成。
2.4 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本组血压和心率升高分别为71.5%和58.25%,笔者认为与局麻药中加有肾上腺素,局麻药阻滞颈动脉压力感受器,阻滞迷走神经等有关。在临床中发现年龄越大,高血压发生率越高。本组发生高血压286例患者中,年龄40岁以上者190例。其原因可能与高龄患者心血管系统调节功能减退,颈部肌肉、组织萎缩致间隙增大,药液易扩散等因素有关。术中血压增高一般不做处理,在麻醉后期大部分自行恢复,仅极少数需要降压处理。在术中出现声音嘶哑在麻醉结束后均自行恢复。呼吸困难经吸氧后症状缓解。总之,笔者认为颈筋膜下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安全、操作简单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