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膜下腔阻滞在腰椎间盘摘除术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1-09-14 浏览次数:512次
作者:胡芳,俞国灿 作者单位:浙江省富阳市人民医院
【关键词】 腰椎间盘
腰椎间盘摘除术是骨科常见手术,临床麻醉多选用硬膜外阻滞,手术牵拉神经根时病人常感疼痛不适。为了提高麻醉效果,作者选用蛛网膜下腔阻滞,并与硬膜外阻滞进行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行L4~5椎间盘和/或L5~S1摘除术病人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ASAⅠ~Ⅱ级,年龄23~58岁,术前均有腰腿痛病史,或经CT、MRI证实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组(A组)和硬膜外阻滞组(B组),各30例。蛛网膜下腔阻滞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40.5±12.1)岁,平均体重(59.1±7.8)kg,L4~5 16例,L5~S1 10例,L4~5、L5~S1 4例,平均手术时间(68.5±25.2)min;硬膜外阻滞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9.4±12.8)岁,平均体重(60.7±8.1)kg,L4~5 14例,L5~S1 14例,L4~5、L5~S1 2例,平均手术时间(69.0±23.8)min。两组病人性别、年龄、体重、椎间盘突出部位及手术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麻醉方法
入手术室前30min肌注鲁米那0.1g、阿托品0.5mg,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道,监测血压、心率、氧饱和度。蛛网膜下腔阻滞组选择L2~3或L3~4椎间隙穿刺,斜面朝侧,注入0.5%布比卡因2.5~2.8ml;硬膜外阻滞组选择L1~2或L2~3椎间隙穿刺,头端置管,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注入2%利多卡因5 ml,观察无全脊麻症出现,再注入1%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混合液10~12 ml。麻醉起效、平面固定后病人取俯卧位开始手术。术中常规面罩吸氧。术后平面于T9以下后将病人送返病房。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病人麻醉前、平面稳定后及手术开始时的MBP、HR、SpO2情况。对两组麻醉显效时间、麻醉效果进行比较,其中麻醉效果根据镇痛肌松情况分为优、良、差三级。优:病人安静无痛,肌松程度佳;良:牵拉神经根时有反应,病人有轻度疼痛不适感,肌松欠佳;差:牵拉神经根时反应明显,病人痛苦、呻吟或体动,肌肉紧张,需辅以神经安定镇痛药才能完成手术。另外,观察两组病人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MBP、HR、SpO2变化比较
两组病人MAP、HR、SpO2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两组病人MBP、HR、SpO2变化.注:与麻醉前比较,P<0.05
2.2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蛛网膜下腔阻滞组麻醉显效时间(5±1.0)min,明显短于硬膜外阻滞组的(12±3.4)min,差异有显著性(P<0.01);镇痛效果,蛛网膜下腔阻滞组优28例,良2例,硬膜外阻滞组优22例,良6例,蛛网膜下腔阻滞组优于硬膜外阻滞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病人在吸氧下SpO2均98%以上;低血压,蛛网膜下腔阻滞组2例(6.7%),硬膜外阻滞组3例(10%);心动过缓蛛网膜下腔阻滞组2例(6.7%),对症处理后趋向平稳,硬膜外阻滞组无;呼吸抑制两组均无。
3 讨论
腰椎间盘手术通常选用硬膜阻滞麻醉,但阻滞不全的发生率较高,手术时肌松效果较差,牵拉神经根时刺激症状较为明显,术中常需辅以神经安定镇痛药;如果术中损伤硬脊膜,可能会导致广泛阻滞[1],因该手术采用俯卧体位,不利于观察或异常情况发生时的急救。
腰椎间盘手术硬膜外阻滞时,病人出现镇痛不全与骶神经感觉神经阻滞不全有关[2],而蛛网膜下腔阻滞正是由于它的骶神经阻滞完善,而被广泛应用于下肢和会阴部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腰椎间盘摘除术,局麻药用量少,起效快,注药10min后药物与脊神经充分结合,麻醉平面稳定,效果较确切,病人血压和心率也较为平稳,而且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腰椎间盘摘除术,不仅使腰部脊柱及下肢肌肉完全松弛,还可以阻断脊柱小关节周围韧带的本体感受器的传导通路,避免因牵拉而致的反射性肌肉收缩,这使得腰椎间盘摘除术虽是小切口,但是肌松镇痛效果好,椎间盘容易摘除。若手术时间>2.5h,病人伤口开始疼痛,可由术者在术野向蛛网膜下隙注入0.5%布比卡因1ml来维持麻醉[3]。
【参考文献】
1 杨光辉,徐贻斋.腰椎间盘摘除术硬膜外麻醉广泛阻滞2例.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8(8): 435.
2 罗秀宁.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麻醉105例报告.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9,21(1): 34.
3 陈宏才,蔡伟红.腰-硬联合阻滞在腰椎间盘摘除术中的应用.浙江医学,2005,27(2):128.1995,15(1):5~7.
4 Thwaite A,Edmends S,Smith I.Inhalation induction with sevoflurane:a double-blind comparison with propofol.Br J Anaesth,1997,78:356~361.
5 Baum VC,Yemen TA,Baum LD.Immediate 8% sevoflurane induction in Children:a comparison with incremental sevoflurane and incremental halothane. Anesth Analg,1997,85:31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