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阴侧切麻醉方法的改进
发表时间:2010-01-06 浏览次数:545次
作者:韩永霞
【关键词】 侧切麻醉;镇痛;切口延伸
【摘 要】 目的:评价传统的会阴侧切麻醉方法与改进后的麻醉方法对切口缝合的镇痛效果及切口延伸率、切口甲级愈合情况。方法:随机将300例需会阴侧切的产妇分为传统组和改进组,传统组采用传统的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及局部浸润麻醉,改进组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采用改变麻醉进针部位及强化阴道肌层的麻醉使麻醉效果增强。结果:改进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组(P<0.01),切口延伸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改进后的会阴侧切麻醉方法能进一步减轻产妇的痛苦及损伤,符合人性化服务理念,是医学发展的需要。
会阴侧切是产科常用手术之一,手术时的麻醉效果直接影响到产妇的身心健康,也能反映出产科工作质量的高低,作为一名助产师,不忍心目睹产妇分娩时的阵痛和切口缝合时的喊叫,改进麻醉方法减轻产妇痛苦是我们的责任,是围产医学的目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在我院经阴分娩需会阴侧切的产妇300例,随机分为传统组(实施传统的会阴侧切麻醉方法)和改进组(实施改进后的麻醉方法)各150例,两组均为初产妇,身高、年龄、孕周、胎儿体重等差异均无显著性,均由主管助产师对两组产妇实施麻醉、侧切、缝合。麻醉药物均为2%利多卡因10 ml加0.9%氯化钠10 ml,用20 ml注射器加9号10 cm的长针头,两组资料相同,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会阴常规消毒后,传统组助产士右手持注射器,自产妇左侧坐骨结节与肛门之间中点处进针,刺向坐骨棘内下方抽吸无回血注射10 ml,退至皮下向侧切口及周围皮肤做扇形浸润麻醉3针注射。改进组为助产士用左手拇指拟定侧切口角度、长度,右手持注射器自拟定切口部位顶端右下1 ml处(设为原点)先注射一皮丘,再刺向坐骨棘内下方抽吸无回血后注射10 ml,退至原点分别向侧切口周围皮肤做扇形浸润麻醉共3针,每针注射1 ml。左手食指拟定阴道段切口位置,右手持针由原点呈放射状分别向阴道切口顶段、中段、外段处组织及肌层各注射2 ml,共3针,待麻醉生效后切开。
1.3 疼痛程度指标 参照WHO疼痛分级标准,由医务人员对产妇疼痛进行评估测定。0级:无痛或稍感不适;Ⅰ级:轻微疼痛;Ⅱ级:明显疼痛可忍受;Ⅲ级:剧烈疼痛不能忍。
1.4 统计学处理 对各组的统计数据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分级 两组麻醉镇痛效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程度分级比较(略)
2.2 切口延伸、水肿、甲级愈合情况 两组在切口延伸、刀口甲级愈合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伤口水肿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切口情况比较(略)
3 讨论
传统会阴麻醉方法因进针点距切口位置较远操作难度大,不易注射到准确部位,且浸润麻醉的部位较低与实际切开部位不相一致,对阴道黏膜及肌层的麻醉效果不强,使局部肌肉不能充分放松而致切口延伸,缝合阴道黏膜及肌层时大多产妇感到疼痛,难以配合。改进组改变了进针部位,使麻醉部位与切口相一致,并增加了阴道黏膜及肌层的麻醉,镇痛效果好,使局部组织充分放松减少了切口延伸,从而减少了产妇的损伤和痛苦,缝合时间缩短,有利于伤口愈合。因两组麻醉药用量相同,不增加伤口水肿率。改进后的会阴侧切麻醉方法镇痛效果好,能减轻产妇的痛苦,使每一位产妇能无痛轻松地结束分娩过程,有利于产妇的身心健康,是有效的人文关怀手段,医务人员只有不断提高改进手术操作技能才能给患者带来更完善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郑福增.产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22.
[2] 何倩,吴守翠,谭惠妍,等,三种麻醉法对侧切口镇痛效果观察[N].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8).
(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山东 济南 2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