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麻醉学》

硬膜外阻滞并静脉复合麻醉用于胸腹部手术

发表时间:2009-11-13  浏览次数:579次

硬膜外阻滞并静脉复合麻醉用于胸腹部手术作者:施美新,蔡玉红,黄翠凤    作者单位:202150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崇明分院麻醉科    【摘要】  目的 比较硬膜外复合全麻及单纯全麻在胸腹部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80例ASA Ⅱ~Ⅲ级行胸腹部手术患者,每组140例,联合组行T6~7或T8~9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1.73%碳酸利多卡因4 ml后,快速诱导插管,静脉复合全麻,术中40~60 min追加硬膜外用药4~5 ml。对照组快速诱导插管行静脉全麻。术中连续监测BP、HR、PETCO2、SpO2,并比较术后苏醒拔管情况。结果 联合组BP比对照组BP明显降低,HR亦相对较慢,且联合组全麻药用量明显减少,完全清醒的例数大为增多。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胸腹部手术具有保持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及通过减少全麻药用量,减少对呼吸的抑制,使患者及早苏醒及拔管的优点。    【关键词】  麻醉,硬膜外;针药复合麻醉;外科手术    硬膜外阻滞加静脉复合全麻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胸腹部手术,自2006年1~12月,我们对140例胸腹部手术患者应用硬膜外复合全麻,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0例为择期行胸腹部手术患者,年龄28~76岁,体重46~75 kg,男58例,女82例,ASA Ⅱ~Ⅲ级,选用连续硬膜外加静脉复合全麻(联合组)。另选140例手术种类、年龄、体重、性别均与联合组同患者,单用静脉全麻进行对照(对照组)。    1.2  麻醉方法  手术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和阿托品0.5 mg,入手术室后,连续监测BP,HR,PETCO2和SpO2,联合组先行T6~7或T8~9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头置管3 cm,注入试验剂量1.73%碳酸利多卡因4 ml,以后每40~60 min追加硬膜外用药4~5 ml,然后开始全麻诱导,静注芬太尼2~5 μg/kg,异丙酚1.5~2 mg/kg和阿曲库铵0.3~0.6 mg/kg后插管,接麻醉机行机械呼吸,VT 8~10 ml/kg,f 12次/min,全麻维持以异丙酚2~2.5 mg/(kg·h)经微泵持续静脉输入,阿曲库铵0.1~0.2 mg/kg间断静注维持肌松。手术缝皮时,停用异丙酚,对未醒者用新斯的明1 mg和阿托品0.5 mg拮抗肌松药的残余作用,向硬膜外导管内注入吗啡1 mg加速卡共5 ml接镇痛泵行术后镇痛。对照组全麻诱导和维持大致同联合组。    1.3  统计学方法  测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镇痛和肌松均较满意,SpO2和PETCO2的改变也无明显差异,但联合组BP比对照组显著降低,HR亦相对较慢,联合组由于静脉内全麻药用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术毕未醒及需用催醒药的例数显著减少,完全清醒的例数大为增多,此外,术后躁动者的人数联合组明显少于对照组。见表1、表2。表1  两组患者在麻醉前、中、后血压和心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表2  两组患者丙泊酚用量、用催醒药例数和术毕清醒程度的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3  讨论    单用全麻行胸腹部手术,由于止痛不完善,机体对创伤的应激反应仍很明显,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术毕清醒时间较长,拔管也晚。复合应用硬膜外阻滞后,这种应激反应明显减轻,循环功能比较稳定,有助于减少心肌氧耗,改善心脏的血液分布[1]。全身麻醉时,过多的麻醉药和镇静药引起术后呼吸抑制和苏醒延迟,复合应用硬膜外阻滞后则由于止痛完善,使全麻药用量明显减少,既减轻麻醉药对呼吸循环功能的抑制,也使患者及早清醒及拔管,麻醉中血压多有不同程度降低,客观上起着轻度的控制性降压作用,由于患者大多完全清醒,可减少术后护理工作量和提高安全性,加之术后实施硬膜外镇痛,由于消除了伤口疼痛,可有利于患者早期咳嗽,提高呼吸的效率[2]。这些均有利于改善肺功能,减少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提高康复质量,止痛肌松作用好,重危患者,特别是胸腹部大手术管理方便,减少了麻醉意外的发生。因此,硬膜外阻滞加静脉全麻用于胸腹部手术较好。【参考文献】  1 王祖谦.硬膜外麻醉与镇痛对术后转归的作用.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7,5:28.  2 陈仲庚.实验临床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0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