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急诊医学》

门诊手足口病护理操作流程与管理

发表时间:2014-03-07  浏览次数:1304次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多见)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病情进展快,可致死亡。统计学显示,近几年其发病率明显增高。对该传染病的防治成为医疗工作的重要任务。我院自遵照门诊手足口病规范护理流程与相关管理对策后,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3月~2013年6月,依据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门、急诊共诊治手足口病264例,其中收住院131例;其中男141例,女123例;其中1岁以下31例,1~2岁39例,2~3岁50例,3~4岁66例,4~5岁39例,>5岁29例;发病季节:春季108例,夏季81例,秋季34例,冬季32例;大多为散发,幼托机构群体性发病5次,共51例。

1.2临床表现:所有264例中,在手、足、臀等部位均有皮疹和(或)疱疹共67例,手、足均有皮疹而臀无皮疹95例,在手或足出现少量皮疹和(或)疱疹62例。患者伴发热198例,咳嗽98例,流涕65例,腹泻41例,气促9例。化验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增高123例。合并营养不良16例,佝偻病6例。

1.3处置方法:对手足口病患者全身情况好,病情轻,白细胞无明显升高的学龄童患者给予抗病毒中成药居家服药治疗,定期门诊复查。年龄3岁左右,无明显高热,全身情况尚好,给予门诊输液,主要是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对有持续高热、呕吐、精神差、惊跳、气促、明显咳嗽、年龄小和(或)有基础病,有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者收住院治疗。所有患者居住场所注意通风,避免带患者去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

2结果

264例全部治愈,大部分患者复查一次即治愈;重症患儿12例,经住院系统治疗后各项生理指标均恢复正常,救治成功率100%,痊愈出院;一般住院患者住院5.7 d;重症患者住院12.5 d。未发生院内交叉感染。无一例死亡。

3护理

3.1规范检诊流程:做好预检分诊宣传教育和疫情报告。在医院的各种通道上对就诊科室做出明显的行程标志,引导就诊家属带领患儿快速到达门急诊分诊台,由预检分诊护士对其进行分诊,并将印有“手足口病防治”的宣传资料发放给患儿家长,以供了解相关知识。疑似手足口病患儿一律发放一次性口罩,并指引到指定诊室就诊。同时做好疫情监测,由专人负责登记患者的一般资料,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统计上报。

3.2严格感染管理制度:切断传播途径。手足口病的两大主要传染途径是人群密切接触和空气传播。表现为儿童通过接触被手足口病病毒污染的手、玩具等引起感染,或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而造成感染。因此,告知家长,避免儿童与手足口病患者玩耍,避免去公共场所,避免爆发流行;在临床护理中必须加强环境管理和消毒隔离防护管理,才能有效的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包括:①保持病室环境整洁;②对诊区消毒处理;③及时清除各种垃圾;④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防止医源性感染。手足口病流行期问,患儿是主要传染源。完善消毒隔离措施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此病的传播和院内交叉感染。

3.3综合护理干预:针对人民对手足口病的认识不充分等特点,严格做到以下几点:①心理干预:根据患儿的不同心理采取相应的心理支持,和蔼的语言能使患儿感到温暖、体贴,消除其恐惧、焦虑的心理,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家庭干预:护理人员向患儿家长讲解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关疾病传播途径及预防的方法,强调个别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危及患儿生命[1],不能视手足口病为一般性“感冒”,去掉麻痹心理,最大限度地获得家人的重视和配合;③行为干预:利于病情恢复,必须制订患者活动休息睡眠时间表,提高患儿自我护理的能力,使其从依赖性护理转到自觉参与护理,并努力自我维护健康,巩固治疗效果[2]。

3.4严密病情观察:尽早识别重症病例对输液的患儿,每30分钟巡视1次,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意识的变化;遇到呕吐患儿,应将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观察面色和精神状态,有无面色苍白、呼吸微弱、表情淡漠和惊跳,尽早识别重症病例。

3.5加强对症护理:①高热:应遵医嘱用降温药,持续高热可物理降温;②口腔护理:对有口腔疱疹和(或)溃疡的患者,口腔护理可有效减轻疼痛,避免加重感染。指导家长在患儿进食前后用温开水漱口,局部可用棉签涂龙胆紫;③皮肤护理:注射时要避开皮破处,对已经抓破的疱疹要及时涂消毒液,较大创面给予敷料包扎,定期换药。

4讨论

4.1制订门急诊护理流程:门急诊是最早感知、收治患者的部门,并且全程参与疾病的治疗。因此,合理的就医流程和准确疫情信息报告,可以有效控制疫情、减少院外及医院感染。根据国家和省卫生厅对于手足口病防控要求,制订和完善了手足口病患儿门急诊接诊流程、急诊预检分诊流程、急诊住院护送流程、留观患儿的输液流程、消毒隔离流程。责任落实到人,护士长及质量控制组长每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全体护士均能严格执行手足口病的各项急救护理流程。

4.2专业化知识培训: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学习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培训率保证百分之百,使所有医务人员完全掌握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治和消毒隔离要点,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3]。切记传染病早期,由于症状不明显,强化对早期发现的散发传染病病例的控制和救治。

4.3落实隔离制度,设置独立的区域和设施:为避免交叉感染,在急救中心设置独立的手足口病患儿候诊和就诊区域,手足口病患儿诊室严格执行一护一患一诊一消毒,备有专用救护车、电梯、紫外线空气消毒机、体温表、隔离衣、专用抹布和拖把、感染性废物垃圾桶等专用设施。对患儿的分泌物、大小便及所有产生的垃圾均按医疗废弃物及时进行特殊处理。由经过系统培训的护士24 h专人导诊、测量体温并详细登记;医生及检验人员在此区域内为患儿体检和验血。控制院内感染。

4.4分层级处理:采取二级预检分诊所有患儿均由资深护士进行一级预检询问,对于可疑患儿再分流到手足口病专科区域进行二级预检分诊,由专人再次筛查和就诊。分层处理:重症患儿住院由医生和护士一同护送至儿科重症监护病房;轻症患儿住院由护士护送至儿科接受治疗;留观或输液患儿做好病情观察和记录;随访患儿做好疾病的健康宣教[4]。同时详细登记信息和及时电话回访。

4.5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手足口病治愈率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疗的成败在于早期发现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合并营养不良、佝偻病等)并及时给予干预,预防神经源性肺水肿、周围循环衰竭发生。

4.6出院指导,促进患儿的康复:指导家长掌握家中有效消毒的方法,疾病流行期间少到公共场所,避免各种感染;学会观察患儿一般症状,如出现高热,面色苍白,呼吸加快,精神不振,烦躁不安,头痛,呕吐等异常时及时到医院复诊[5]。病情未愈前患儿抵抗力差,此时期不送幼儿园或学校,以免感染他人或感染其他疾病。加强营养,疾病初期,患者食欲好转,但消化吸收功能欠佳,给予低油腻、富含多种维生素、高营养、易消化食品。

5参考文献

[1]梁桂玲.53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35):7635.

[2]罗琳,付静.护理干预对门诊输液室手足口病患儿态度、行为及依从性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2,10(6B):1544.

[3]尹菲,佟丽芳,周明伟.临床观察手足口病与对策[J].吉林医学,2011,32(36):7845.

[4]汶阿妮,王辉君,冯斌.病房护士分层级管理的实施效果与体会[J].吉林医学,2013,34(3):552.

[5]丁亚芹.210例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3):57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